一周新聞點評
本報7 月24 日報道:記者調查發現,在農村,垃圾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近日,我市將開展為期3 個月的“大清潔、鄉村美”行動,以全面清理農村積存垃圾,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
點評:
當城里人在關注PM2.5 時,農村垃圾卻成為被忽視的問題。長期以來,環衛工作重城市輕鄉村,無論是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還是保潔人員,都嚴重不足。對于日益嚴重的垃圾圍村問題,當地政府官員不可能不清楚,但為何選擇視而不見?說到底,根本就在于他們對治理農村垃圾沒有形成一種責任意識,對污濁不堪的環境聽之任之,甚至為城市垃圾的傾倒提供便利。因此,要想處理好農村垃圾問題,首先要加強政府官員的責任意識。如果將農村垃圾治理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體系,或許有助于改變“垃圾滿天飛、污染沒人問” 的現狀。
本報7 月26 日報道:河源中學今年的高考“狀元”們辦起了補習班,吸引150 多名準高三學子慕名而來。
點評:
高考“達人”開班授課已不是新鮮事,但由此引起的討論卻方興未艾。贊成者認為“最了解戰場的人是剛退役的戰士”,學生自創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思路,可能比老師教授的方法更貼近實際和具有針對性;質疑者則認為,高考經驗不可能放之四海皆準,人人可“ 套用”,而且,讓高考“達人”們出來“現身說法”,講授考試技巧,或將使一些人形成對“應試高手”的崇拜,助長“考試至上”這種不健康的教育風氣。
本報7 月25 日報道:市民肖女士和丈夫在市區某購物廣場買了一對情侶名表,可3 個月后,名表的鏈子就相繼出了問題。商家卻表示既不能保修,也不能退貨,最終在市消委會和工商部門的協調下,商家才同意配合廠方對手表進行保修。
點評:
掉鏈子的不僅是名表,還有商家的承諾。消費者維護正當權益,卻要靠政府部門出面才能有一個稍微滿意的結果。既然有相關的退貨責任規定,為何法規卻大不過行規?某些商家的“ 霸王條款”真是讓人 “傷不起”。
欄目主持: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