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欄桿鵝胸古橋兩百余年完好無損 橫臥東源縣康禾河上
一座建于清代嘉慶十年(即1806 年)的三孔鵝胸古橋,靜靜地橫臥在東源縣康禾河上。與其它古橋不一樣的是,這座古橋由麻青石鋪設的橋面逐級而上,且總長超過50米的橋面沒有一根欄桿。
據東源縣文物普查隊員考證,這座古橋為石砌拱橋,在康禾仁和村已被荒棄沉寂近百年,但古橋至今完好無損,屹立在康禾河上已有200 余年。文物普查隊員介紹說,該橋所處位置極有可能是粵贛兩省鹽商貿易的重要通衢古道,對研究當地橋梁及古道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兩百年古橋仍巍峨
日前,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記者見到了這座古橋。橋系客家地區常見的鵝胸橋,三孔,有兩段分水嶺,減緩河水對橋身的沖擊力,橋兩邊還有兩個方形橋洞,洪水泛濫時,可增加排洪量。該橋長54.3米,橋面寬3米,由大小一致的麻條石砌筑而成,橋身仍保存完好。
當地82 歲高齡的退休干部葉映東介紹說,根據有關族譜記載,這座鵝胸古橋是由當年的葉佑堂建的。清嘉慶年間,從康禾通往藍口的古道,山路崎嶇難行,往來的客商苦不堪言。佑堂公出錢出力,用石條磚塊,鋪設石階路,從凹子頭一直鋪到水口山,又從香車鋪到徑口中,全長達15華里。后來,為解決涉水之難,他又倡建黎順仙人掌鵝胸橋。
或是一條鹽商古道
根據多年來收集的相關資料,葉映東說,這極有可能是一條鹽商古道。他解釋說,清朝至民國期間,江西糧多鹽少,粵東北地區出現了許多挑鹽擔的客家人,“挑鹽擔上江西”也成為當時許多客家人的重要副業。地處海陸豐至藍口、龍川陸路重要通道的康禾,也不例外,有許多人也從事挑鹽行業。他們去時挑鹽,回時挑糧,全靠一支扁擔兩只腳,來回往返數十天。
如今東源上莞鎮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曾挑過鹽上江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墟鎮居民陳世旺說,他家祖上就是挑鹽出身,爺爺、父親都是挑鹽的。從記事起,他跟父輩一些去挑鹽,抗日戰爭時還曾挑鹽從海陸豐到江西。說起康禾鎮黎順村鵝胸古橋,陳世旺回憶說,年青時經常挑鹽經過,一般把上莞茶葉、大米等土特產過曾田、經康禾、紫金黃塘,再轉道紫金南嶺到海陸豐,原道返回時無一例外全部挑的都是鹽。
古村古橋相映成輝
葉映東說,這條古道從海陸豐到紫金,經黃塘、康禾仙坑,然后到藍口,再經水路到和平林寨、龍川,最后到贛南地區。古道的興起,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康禾鎮仁和村是通往藍口、老隆直至贛南一帶的必經之路。在這條古道上,活躍著成千上萬的挑夫,成群結隊地搬運食鹽,當年古橋、古道的繁盛情景可見一斑。
抗日戰爭時期,沿海通道梗塞,江西所需食鹽、緊缺物資部分要由海陸豐一帶偷運過來,由這里再運輸北上。抗日戰爭后,隨著水路的暢通,特別是公路的四通八達,這條古道才最終荒廢,仁和當鋪也隨之停業關門了。之后,這間當鋪修建成耀東小學,并在后棟增高兩層,成為三層樓高的學校。
葉映東說,康禾鎮現有仙坑古村落,遺存有八角樓、石樓、葉氏祠堂等古建筑,當地計劃將古村落與古橋、古道連成一片,開發成旅游觀光景點,免費向外地游客開放。
本報記者 張濤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