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邀三五好友去跳舞 廣場健身舞蹈受槎城人追捧
廣場健身舞蹈受到市民追捧。陳仕平攝
每當夜幕降臨,無論是在城區,還是在城鄉結合部,只要有廣場、有空地,只要天公作美,幾乎都有人跟著音樂的節拍扭動著腰肢。他們中一般少則幾十人,多則百余人,人人興高采烈,神情專注,踏著音樂節奏翩翩起舞,引得路人駐足觀看。飯后跳跳舞,讓槎城大大小小的廣場和公園充滿著朝氣與活力,成為釋放激情與歡樂的海洋。
有廣場就有舞者
前晚,記者懷揣好奇,來到市區文化館,只見館前空地上人頭攢動,伴著動感時尚的音樂,現場的舞者盡情地舒展身體,釋放激情,雖然有些人舞姿不是很優美、舞步不是很規范,但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開心的笑容。一曲剛結束,他們稍稍休息一下,便繼續投入到下一曲的舞蹈中。記者看到,現場不時還有新成員加入到這個隊伍,還有很多人在旁邊邊看邊學。
“誰說跳舞一定是女人的專利呢!”跳得最帶勁的黃先生邊跳邊說。他熟練地踩著舞步,扭動著身軀,盡情享受著音樂帶來的快樂。他告訴記者,他幾乎每天都來,感覺生活過得很開心,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另外,多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順便減減肥,所以幾乎每天晚上都來,除非下雨。
黃先生的舞伴李小姐說,由于工作關系,她上班經常要坐在電腦前工作,常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時間一長就感到腰酸背痛。在機緣巧合下,她接觸到了國標舞,從此就愛上了這種運動。她坦承說,加入這個團隊后,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精神面貌好了,形體也好了,再則它是一種體育運動,無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氣質,整個人變得越來越開朗了,又多了一群愛跳舞的朋友。
有組織有協會
在槎城舞蹈界,一說起來自湖北的李學林,大家都公認他是河源的“舞”林高手,他是河源為數不多拿到國標舞國家一級教練證、一級裁判證的人之一,又是河源市首屆國際標準舞協會會長。
平時李學林白天開出租,晚上成“舞”林高手。在接受采訪時,李學林說,白天上了一天班很累,就想釋放自己,就找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后來發現跳體育舞蹈能夠得到很好的運動鍛煉,就迷上了國標舞。這幾年,他以舞會友,收獲了健康,收獲了快樂,也收獲了友誼。2010 年 9 月他注冊成立了河源國標舞協會,2011 年他組隊代表河源先后參加了全國第25 屆國標舞錦標賽和廣東省第三屆體育舞蹈錦標賽,一舉囊括4 項大獎,得到了廣東省社會體育中心的高度評價。這對李學林是個不小的鼓勵。
國際標準舞涵括了拉丁舞系和摩登舞系兩大分支,以其健康性、民眾性、實用性、活力性和時尚性深受人們喜愛。在李學林看來,國標舞本身就是一件很“潮” 的事,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歡迎。他告訴記者,隨著河源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城市的形象、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生活習慣等越來越有“城市化”的味道,跳國標舞的人越來越多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河源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市民文化素養的提高。
據市文廣新局有關統計數字,目前全市有客家民間藝術團、老年人藝術團等30 支業余文娛團體活躍在市區,發動并帶動包括社區在內的過萬市民參與娛樂休閑活動。以河源國際標準舞協會為例,該協會成立時,僅有7 名會員,兩年多的時間,如今發展到了100 多人,年齡最大的有70 多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市區跳國標舞的市民超過1000 人,其中,青少年已超過200人。
基礎好熱情高
按照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人總歸是先滿足了溫飽等生存需求后,才開始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像國標之類的舞蹈在河源風靡的背后,恰恰說明了這一點。近幾年,我市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市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市民認為在工作之余,多一些健康怡情的興趣愛好,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
如果說政府建設文化廣場等設施,是為舞蹈的風靡培育了最基本的“土壤”,那么市民對于吃穿用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才是真正讓舞蹈在槎城捕獲如此多人心的終極原因。李學林說,河源舞蹈完全能夠發展成為河源的特色文化,市民基礎好,參與熱情度也高。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河源人對于健身舞蹈的熱情,已經超出了人們的預計。生活觀念的改變,讓許多河源市民養成跳健身舞蹈的習慣。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