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廣東綠谷”思路引領龍川電子科技產業崛起發展
落戶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的景旺電子已成龍川電子科技產業龍頭。
美麗的東江上游明珠城市——龍川縣城。
2012 年,“十二五”規劃關鍵之年,站在新的發展起跑線上,作為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的龍川縣,如何走出一條富縣強鎮的經濟騰飛之路?
龍川縣縣長韋欽強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龍川將緊緊圍繞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提出的“三大崛起”、“四大戰略”和打造“廣東綠谷”的發展新思路,借力“三賽”,堅持“四化”并舉戰略,建園區、抓招商、引項目、促動工、見成效,推動龍川經濟社會發展,構建 “富裕、人文、和諧、秀美”新龍川。
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讓龍川發展思路更清晰,措施更有力,保障更到位,目標更明確,成效更突出。今年1-9 月份,龍川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9.56 億元,比增8.6%。其中,園區經濟成為龍川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實現產值18.7 億元,同比增長25.2%;創造稅收8816 萬元,同比增長42.8%。
發展新型工業走生態經濟崛起之路
龍川是國家生態發展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廣東省的重要生態屏障。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富縣強鎮目標,為建設幸福龍川注入活力?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提出的“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發展思路,為龍川指明了發展方向。
“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這是對龍川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韋欽強說,龍川人民祖祖輩輩為了保護兩江資源,守護著青山綠水。因此,龍川將做好“綠”字文章,全力以赴發展電子產業,打造電子制造業的 “洼地”。
景旺電子的發展壯大,是龍川發展新型電子科技產業的側影。自2008 年景旺電子建成投產后,該企業逐年跨越發展,由最初年產值1.3 億元飆升至去年的6 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0 億元。”龍川縣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張波說。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引導、培育和發展,龍川的新電子信息產業日益崛起,逐漸形成以景旺電子為龍頭的電子集聚,帶動一批如耀宇、宗德等電子企業的進駐。” 韋欽強說,當前,一個新電子集聚的“洼地”已顯山露水。
一隅可觀成效:截至去年,龍川電子工業項目累計總投資31.48 億元,2011 年電子工業項目累計總產值30.98 億元,上繳稅收4696 萬元。這些數據表明了電子科技產業在龍川工業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騰籠”與“筑巢”同步建好園區促項目落地
將電子科技產業列入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點,是龍川探索出來的發展之路。但是,時下的“雙轉移”熱潮中,新電子項目是不少地方政府招商選資的“新寵”,龍川在“爭搶”這些項目上如何才能贏得先機,抓住“好鳥”?
主政者們的一個重要決策是:“騰籠” 與“筑巢”同步走,為引進“金鳳凰”建好園區這個平臺。
且先看“ 騰籠”。去年,龍川在招商選資上做了一件“ 傻事”,將一個投資數十億元的項目拒之門外。原因很簡單,因為經相關專家評估論證,該項目對環境有較大污染。“我們堅決禁止高污染、不環保的項目進園。”韋欽強說,今年市委六屆二次全會后,龍川就以壯士斷腕的氣魄,關閉了7 家這樣的企業。
與之相悖的是,在“筑巢”方面上,龍川舍得投入。5 年來,龍川已投入近5 億元完善園區基礎配套設施。現在,規劃控制面積54.9 平方公里的園區已開發面積 5.79 平方公里,園區內“三縱六橫”主干道路、110 千伏變電站、日供水量4 萬噸的自來水廠、日處理量3 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均已投入使用。
“筑巢”的目的顯而易見。“園區是我們招商選資的主戰場,工業立縣的主陣地。”韋欽強說,搭好園區這個平臺,走出去招商才有底氣。
“五駕馬車”并驅再掀招商選資新熱潮
建好平臺,引進項目。今年以來,龍川借助“三賽”契機,提出了“人人都是宣傳者,人人都是推介者”的口號,一場大招商、招大商的熱潮在全縣迅速掀起。
“電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正是有了這個優勢,龍川在招商引資工作上主動出擊,進‘籠’抓‘鳥’。”韋欽強說,作為一號工程,龍川在招商選資上采取了“五駕馬車”并舉的措施。
一是一把手作為招商的“火車頭”,發揮帶頭作用,段邦賢、韋欽強等縣主要領導,多次利用春節、國慶、中秋等團拜會和座談會,力邀企業家到龍川投資興業。二是組建4 個小分隊到珠三角和港澳地區 “進籠抓鳥”,讓招商小分隊發揮先鋒作用。三是派駐干部與產業園區的共建方 ——深圳南山區委區政府無縫對接,發揮骨干作用。四是實施“鄉賢回歸工程”,發揮鄉賢在招商選資上的新力軍作用。五是舉行一系列宣傳推介的經貿活動,發揮全民招商的主力軍作用。
“五駕馬車”的拉動效果十分顯著,特別是對電子科技項目的引進非常“ 給力”。今年1-9 月份,全縣新引進項目39 個。合同利用外來資金總額121.94 億元,簽約項目10 個、開工(在建)項目有20 個、竣工投產的項目有9 個。其中,今年3 月,深圳電子發展協會與龍川縣簽訂了戰略發展框架,將在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園打造電子產業集群。此外,10 月19 日,龍川在深圳舉行的“民企·鄉賢回歸經貿洽談會”,共簽約11 個項目,合同投資額達 26億元。
64項規費全免打造一流招商軟環境
值得關注的是,為“五駕馬車”保駕護航的,是龍川推出的全省最優惠的招商選資政策。今年,龍川先后出臺了優惠政策,對入園企業,不僅在用地、用水、用電上給予更多優惠,還采取“只收稅,不收費”的辦法,除國家規定統一征收的稅費外,不再對入園企業收取任何地方性收費。
“我們減免了64 項行政事業收費,對5 項有償及技術服務費用按現有最低標準減半收取。”韋欽強說,目前,龍川對園區內企業實行“ 一卡、一牌、一證”的保護制度,助企業做強做大。對園區內按期完成動工建設或投產的項目企業給予規費全免及建筑安裝稅全額返還。
此外,龍川還制定了相關的代辦制度,新辦企業從立項、審批、規劃、建設到投產,有關手續將由縣行政服務中心委托代辦,并限時辦結;設立了外來投資服務中心和安商護商服務中心,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咨詢服務、統籌協調、審批管理、核準登記和注冊發證等“一站式”服務。
新作風、新的招商選資政策……種種新風貌已經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在感到欣喜的同時,龍川主政者們也不敢有絲毫懈怠。為此,韋欽強放出三句“狠話”:到龍川投資興業,沒有辦不了的事,只有怎么辦;龍川富不富,關鍵看干部,干部行不行,關鍵看服務;誰阻礙了企業發展,阻礙了招商選資工作的開展,縣委縣政府就同誰急。
這三句話,可以看做是對全縣干部群眾的一種鞭策,也表明了龍川致力提升服務、打造一流招商選資軟環境以及發展新型工業的強大決心與信心。
訪談實錄
韋欽強:做好“綠”字文章實現生態經濟崛起
龍川是粵贛水源地保護區,是廣東省的生態發展區,龍川人民祖祖輩輩為了保護兩江資源,守護著青山綠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廣東綠谷”,這對龍川的綠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龍川縣縣長韋欽強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面對新一輪的發展熱潮,龍川更有責任和義務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好“綠”字文章。
“幸福龍川是我們的發展目的”
記者: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提出打造“廣東綠谷”,這對龍川今后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韋欽強:打造“廣東綠谷”和“為人民幸福而發展” 是對龍川走生態文明之路提出的新要求。當下,我們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在思路上首先要明確:幸福龍川是我們的發展目的;解放思想是我們發展的動力;轉型升級是我們發展的路徑;招商、上項目是我們發展的關鍵;拼搏、抓落實是我們發展的根本。從這五個方面,我們更加堅定了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旅游產業化的 “四化”并舉戰略,努力構建“富裕、人文、和諧、秀美” 的新龍川。
記者:龍川如何打造“廣東綠谷”?
韋欽強:我市提出打造“廣東綠谷”,其中包含“發展之谷”、“生態之谷”和“幸福之谷”三大內涵。落實到龍川,就是要堅持“四化”并舉,發展生態工業,培育電子能源產業,突出集群、高端、高效。推進電子工業集聚式、集群式、特約化發展,大力培育發展高技術含量、高知識集聚、高附加值、高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壯大電子產業和資源性產業。發展生態農業,打響綠色品牌,突出特色、有機、品牌。發展生態林業,做好“綠”字文章,突出鄉土、生機、混交。發展生態旅游業,提高文化軟實力,突出文化、休閑、健康。發展生態園林城市,加快城鎮化進程,突出綠色、整潔、舒適。
“我們現在正處在越坎爬坡階段,等不起、坐不住,也輸不起。”
記者:龍川如何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韋欽強:為進一步提高工作執行力,我們采取了細分工作、會議研析、責任倒逼、督導檢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強化責任分解。我們把市、縣布置的各項工作細化分解為190 項,明確目標任務、時間節點和責任領導。二是強化工作紀律,提出“四個沒有理由講”:凡是你的本職工作、分內工作,沒有理由講不知道;沒有理由講價錢;沒有理由講沒時間;沒有理由講沒辦法。你坐在這個崗位,組織上相信你,人民群眾支持你,你就要有時間、有辦法、有責任把工作落實好。三是強化監督檢查。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監督檢查的領導機構,出臺督查簡報,并經常邀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行使他們的監督職權。四是強化小灶會議的督辦。五是強化責任倒查,實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報,一季一總結。
記者:龍川以什么樣的積極態度去凝聚全縣上下的干事合力?
韋欽強:龍川是百萬人口的大縣,但經濟上是弱縣,現在正處在越坎爬坡階段,等不起、坐不住,也輸不起。所以,龍川各級各部門及廣大黨員干部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干事態度,緊緊圍繞市委六屆二次全會精神,開拓創新、真抓實干,以時間和目標倒逼機制安排抓工作落實,解近憂,謀長遠,攜手共建幸福龍川,不負龍川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本報記者 吳志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