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單位看學歷不看能力引發網友熱議
寒窗苦讀20 余年,一路“過關斬將”終于戴上博士帽,卻因本科“出身” 非“211”、“985”等知名高校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應屆博士畢業生“hebaiyun”在校園論壇發帖,痛陳部分招聘單位唯“出身論”的用人標準,一時引發大討論。
正方:
是對求職者學習態度的考察
越來越多的博士生和數量一定的就業崗位之間的矛盾,是造成“本科出身論”的主要原因。和考上重點大學相比,有保送和面試因素存在的考研與考博過程要相對輕松很多。對本科學歷的要求其實是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學習態度的考察,這要求你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好,都不能放松。只有在名校才能與名師、優秀同學交流,這種環境對人的塑造是在其他學校無法實現的。
求職者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科研能力強的人在日常工作中肯定都冒尖出來,不用擔心被埋沒。淪落到“被人挑”的博士,科研實力可能一般般。
網友“大夢敦煌”
——摘自荊楚網
反方:
應不拘一格選人才
能取得博士學位,就是對一個人科研能力的肯定。到任何單位求職,個人能力才應是關鍵因素,用人單位如此“查三代”制造就業門檻,容易抹殺不少人多年的努力,埋沒有能力、有志向的年輕人。而且,難道為了保證自己的小孩以后讀書、就業不受歧視,就要從幼兒園開始就上重點嗎?此外,用人單位希望“優中選優”而人為規定研究生的本科就業門檻,可能會加劇中國學生和家長的“名校情結”,這樣不僅對基礎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貧困地區學生不公平,長此以往,也會令升學焦慮愈演愈烈。
清華大學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名牌大學畢業生起薪比普通大學畢業生高28%。在一些單位,“第一學歷”成為了提拔干部的依據之一。而企業一般認為,重點高校的畢業生能力會優于普通院校的學生,成才率更高。這樣的認識,難免有失偏頗。用人單位不應如此“拘格選人才”。大學生也不要怨天尤人,因為學歷只不過是歷史,而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等才代表未來。有真本事,走到哪里都不愁沒伯樂。
網友“好一只青蛙”
——摘自荊楚網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