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府打開“方便之門”叫好
近日,廣州市44 家沿街機關單位對外開放廁所,并設置相關指示牌,遭遇“三急”又找不到公廁的市民可免費進內如廁。政府機關主動打開 “方便之門”,無疑是一件順民意、得民心的好事,值得贊一個。
為其叫好有兩個理由。其一,政府打開“方便之門”可解決當下公廁不足的“頑疾”,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方便難”已成為不少城市的難言之隱,筆者就曾遇見一些的哥在路邊解決“內急”問題。以我市而論,市區有40 多間公廁,但遠未達到建設部規定每平方公里需有3 至5 座公廁的標準。而在公廁建設上,因多方因素影響也推進緩慢。所以,沿街單位內設廁所免費開放不失為解決如廁難的一個好辦法。根據一些兄弟城市的經驗,只要合理利用這些現有的公共資源,市民、游客如廁難的問題可以馬上得到緩解。再說,那些一磚一瓦都是由公共財政或者說由納稅人出資修建的政府機關內設廁所,沒有理由不讓群眾“方便”。
其二,沿街單位主動向社會開放廁所,體現了政府以民為本的服務意識和服務理念。筆者注意到,很多人一旦遇到“內急”,往往會選擇麥當勞、肯德基這些默默承擔了社會責任的“中國最好的公廁”,而沒多少人會想著到沿街的機關單位去尋求幫助,這自然是因為這些單位留給市民的是“臉難看,門難進”的印象。如果政府部門能“急民之所急,予人方便”,無疑會進一步拉近政府和老百姓之間的距離,改善機關作風和政府形象。
或者有人會擔心,開放公廁,會給單位帶來諸多不便和負擔,如水費電費、保潔保安人員工資等。但遭遇內急這樣尷尬之事畢竟是小概率事件,若以此而強調水電費、保安保潔人員工資等,未免顯得小氣和矯情。應急措施不能當做常態行為,“可以對外開放”不是非要掛牌歡迎路人常來常往,而是在路人確實需要“方便” 的時候提供方便。有這種意識的單位,只能說尚未清除“官本位”思想和 “衙門作風”,為人民服務的意識還沒到位。
當然,應該厘清的是,解決公廁問題責任在職能部門。向社會開放的單位公廁應納入城市公廁管理考核體系,并對其運行維護費用給予適當補貼,或以硬件設施投入方式給予補償,唯如此,才能調動單位的積極性,真正方便市民。
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陽的光輝。即便機關內設廁所免費開放是一件 “理所當然”的小事,但公眾都可小中見大、見微知著。如果我們的政府機關在所有關乎民生的事情上都能從實際入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那么,執政為民的實踐、服務型政府的構建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必然會更上一層樓。在此, 筆者期待我們的城市和政府機關也能加入到免費開放內設廁所的行列當中。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