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渡如虹 兩岸又添通途 探秘我市首座景觀斜拉橋
河源市迎客大橋立面圖
閱讀提示:
一座橋,可以改變一座城市的格局。
9 月28 日,總造價6.5 億元的迎客大橋及其連接線工程正式動工,市中心城區跨江發展的東拓戰略邁出了重要一步。
雙菱形結構主塔、四索面獨塔斜拉……與市區已有的幾座橋相比,迎客大橋具有城市新地標的獨特標志,堪稱全市第一座景觀橋,備受市民關注。大橋設計背后有什么故事?它將為河源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本報茲為讀者作簡要解讀。
設計方案曾引坊間熱議
迎客大橋的建設緣于之前完成的《河源市區干線道路網規劃》。按照該規劃,迎客大橋及其連接線工程是市區路網主骨架“六縱十三橫”中的重要“一橫”,是未來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東西走向主干道。
2009 年,作為迎客大道的配套工程,迎客大橋的規劃設計在坊間引起熱議。
其時,設計單位對迎客大橋的設計給出了兩種方案。一是單塔斜拉橋,其優點是造型優美,與迎客大道概念吻合,建成后有望成為城市新地標,但造價較高,施工期長,施工難度大;另一個方案是連續鋼構橋,優點是施工技術成熟,施工期短,造價和養護費用低,缺點在于景觀效果差,整體上略顯笨重。
參與評審的專家當時從經濟適用的角度考慮,大多傾向于連續鋼架橋方案。而市民對此卻意見不一。
打造“兩江四岸”,橋梁景觀是個不可忽視的元素。因歷史原因,市區的橋梁大多設計呆板,造型笨重,不但未能體現橋梁的景觀優勢,相反,在清澈的江面上還留下敗筆,影響了江面的整體景觀。有市民指出,建設一座或多座景觀別致的橋梁無疑將使整座城市更富有生機,改變城市形象。
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后,我市最終選擇了四索面獨塔斜拉橋這一方案。
為中心城區再添一勝景
按照設計,迎客大橋總長841 米,其中主橋長162 米,最大跨徑145 米,主橋面寬48.5 米,有雙向八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引橋長572 米,引橋寬度和路基寬度分別為46 米。連接線起點為迎客大橋東橋頭,路線與東環路平交后繼續往東,終點與東環高速公路高望出口順接,路線全長5.2 公里,采用一級公路結合城市主干路功能的標準,雙向六車道。
從效果圖上看,整座橋如長虹飛渡,優雅地橫跨東江兩岸。雙菱形的主塔雄偉挺拔,四面斜拉索則如舒張的羽翼,輕盈美麗。
按計劃,迎客大橋將于2015年初建成通車并交付使用。不難想象,屆時優美的橋姿和澄碧的江水融為一體,必將成為中心城區的又一勝景。
主塔如巨人拉起橋身
雖然與連續鋼構橋相比,斜拉橋的結構和工藝較為復雜,但作為大跨度橋梁最主要的橋型之一,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它就在我國開始大量建造,經過30 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其建設技術已較為成熟。記者了解到,迎客大橋的承建方中鐵一局,在斜拉橋建設上就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創新技術。
那么,迎客大橋的建設難點在哪呢?市交通局有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其關鍵節點就是主塔的建設。
迎客大橋的雙菱形主塔高98.8 米,其中橋面以下為21.8 米,橋面以上為77 米。這個雄偉的主塔就宛如一個力大無窮的巨人,利用四面拉索拉起了整座橋身。
“主塔是整座橋梁的關鍵性工程”,該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主塔建好后,才能設置拉索,搭建橋身,因此,它的建設將直接決定整個項目的進度。
通航等級為三級航道
橫跨東江的迎客大橋,在規劃設計之初就必須考慮東江未來的通航需求。據了解,迎客大橋所跨越的東江河段(河源一石龍頭)規劃為Ⅲ級航道。按通航標準要求,大橋設計了雙向通航孔,其徑高不小于10 米,徑寬不小于 134米。此外,設計的最高通航水位將采用洪水重現期10年一遇的洪水位。
事實上,采用獨塔斜拉橋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為了保障東江通航需求。據市交通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迎客大橋所處的東江河段江面較為寬闊,而斜拉橋跨徑較大,能最大地提供通航空間。
影響一 推動市區“東拓”戰略實施
跨東江發展,實施“東拓”戰略,是市中心城區拓展的下一步棋。迎客大橋,則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棋子。 “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東連西拓,發展天地寬。”在大橋的動工儀式上,市長彭建文就詩意地闡述了這個重要意義。
從地圖上看,迎客大橋將紫金縣臨江片區和中心城區連成一體。建成后,不僅可以改善市區東江兩岸的交通條件,還可帶動市區東片開發,加快紫金縣西部發展,對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將發揮重要作用。
紫金縣委書記陳榮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迎客大橋的建設,將使臨江、古竹兩鎮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極大帶動兩鎮經濟發展,對紫金“臨江驅動”戰略的實施意義重大,是一座富民之橋、財富之橋。此外,迎客大橋是多條高速公路的連接節點,近期可連通已通車的濱江大道和東環路,中期可成為粵贛高速公路桂山出口與東環高速公路高望出口的一條快速連接線,遠期可與規劃中的贛深、杭廣高鐵樞紐連通。
影響二 帶動兩岸商業物流發展
一座橋,可以改變一個城市的格局,這是因為它不僅可以拉大城市框架,還可帶動周邊土地升值,促進沿線商業物流發展。
市區已建成的幾座橋就是很好的例證。比如,寶源大橋的建設直接帶動了新豐江北寶源片區的開發;珠河橋的通車催生了大橋南北兩個商業圈的形成;勝利大橋的修建則撬動了東江教育城片區的建設。
可以預見,建成后的迎客大橋,也必將使整個東部區域與中心城區成熟區域的聯系更加緊密,促進東部區域的經濟健康蓬勃發展。
事實上,有遠見的投資者早已瞄準這些商機。華南城營銷經理古顯平告訴記者,目前驅車從華南城到市區約需15 分鐘,而迎客大橋建成后,則只要3 至5 分鐘,“大橋動工的消息傳出后,來華南城看房、購房的人明顯增多,尤其是老城區的居民。”他認為,迎客大橋的建設給整個片區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升值空間。
“一橋擎動全城”——這塊立于迎客大橋東的廣告牌,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
影響三 有望成為城市觀光新名片
作為全市第一座景觀橋,迎客大橋有望成為中心城區的新地標和觀光新名片,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
有關人士指出,四索面獨塔斜拉橋自身造型優美,橋塔高聳挺拔、氣勢雄偉,橋身輕盈飄逸,似長虹飛渡,四個索面則猶如巨型琴弦,豐富了橋梁結構的線條。無論是遠觀還是近看,與遠山近水融為一體的迎客大橋,都能展現出優美的橋姿,給人以雄奇、壯美的視覺享受。
古顯平說,迎客大橋的景觀效果類似于新豐江百米高噴,在未來,必將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往觀賞游玩。
市民對此也多有期待。“以前去看過南京長江二橋和長江三橋,覺得十分壯麗,沒想到河源也會建這么美麗的大橋。”市民吳女士說,迎客大橋一定會成為市區的標志性建筑、展示城市風采的新窗口。
探討 BT 模式為城市基建提供新思路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財力薄弱的山區市而言,采用BT(建設-移交)模式籌集建設資金成了項目融資的一種新模式。市委書記何忠友說,迎客大橋項目以BT 方式建設,對河源來說是創新之舉,是開創性的標桿項目。
所謂“ BT 模式”是一種通行的項目融資方式,由BT 方按合同的約定負責BT 項目投資、融資和施工建設,項目建成后移交回購方。有關專家指出,此種向傳統基礎建設模式挑戰的新模式,充分調動了設計、施工總承包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項目管理通盤考慮,使建設過程更為系統化、科學化、合理化,能有效地避免設計施工的脫節,減少浪費。
記者了解到,早在幾年前,市委市政府已對BT 投資模式進行多次考察,并出臺文件鼓勵民營和國有資本采用BT 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而在迎客大橋建設前,市有關領導又專門對江門市江順大橋等BT項目進行了考察。
據中國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和民鎖介紹,中鐵一局在62 年的發展歷程中,曾以“BT”模式成功運作咸陽市渭河上林大橋和跨隴海鐵路高架橋項目,目前正參與福建平潭4 個“BT”項目建設。中鐵一局的“BT”項目運營經驗及在橋梁建設中的施工優勢、技術優勢,必將為又好又快完成迎客大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記者獲悉,各縣區在城市基建中也開始探索BT 模式的融資方法。比如,龍川縣城沿江東岸堤路工程就擬采取BT 模式投資建設,通過公開招標方式以及擇優原則選定投資建設單位,由投資建設單位出資,進行項目建設,項目經竣工驗收合格后按回購合同移交給定購人。
市長彭建文指出,在重大項目建設中借鑒發達地區的做法,采用 BT、BOT 等模式融資,可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快發展。
本版組稿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