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浮蓮 紅火蟻 金蒼蠅 預防外來物種入侵亟待重視
水浮蓮對江河影響較大,圖為打撈東江水浮蓮。
近日,河源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從一批美國進口的書寫墨水中,首次截獲禁止進境的檢疫性有害生物——黑高粱。黑高粱是宿根多年生雜草,繁殖能力極強,是一種危害很大而難以防治的雜草,一旦侵入將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安全。
由于市民對外來物種的入侵缺乏足夠認識,認為“入侵”離自己很遙遠,因此,一些潛伏在我市的有害外來物種,并未引起市民的高度關注。其實,外來物種入侵已不鮮見。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從進口貨物中截獲有害生物共70 余種,徹底阻斷外來“入侵客”。
水域篇 : 來勢洶洶的水浮蓮
近年來,本報曾報道過東江流域水浮蓮覆蓋江面的現象。在我市發現的大規模水浮蓮“入侵”事件中,富營養水域、水電站是重災區。2010 年6 月份,由于萬綠湖上游所在地區暴雨不斷,大量的水浮蓮入侵到萬綠湖湖面;2012 年8 月份,有網友在本地論壇發帖稱,乘船前往萬綠湖水庫附近的錫場鎮時,湖面突然出現大面積水浮蓮;而位于東源縣澗頭鎮東壩村的古橋永定橋附近水域更是成為水浮蓮的“天堂”,當地村民稱,一到繁殖期連片的水浮蓮幾乎將橋覆蓋。
市農業部門有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水浮蓮上世紀80 年代作為畜禽飼料引入我市,并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的植物推廣種植,后逃逸為野生。水浮蓮的危害在于,大量繁殖使它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排擠當地本土水生植物和依賴水生植物生存的動物,并覆蓋大片水面使藻類和沉水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水體溶氧量下降,抑制浮游生物生長,限制魚蝦貝殼類的活動和覓食。近年來,我市、縣有關部門也積極開展水浮蓮打撈工作,自從今年3 月22 日開展東江水環境整治工作以來,共出動打撈船37 艘次,清理水浮蓮面積60000 多平方米,約930 噸,初步遏制了東江市區段江面水浮蓮大量繁殖的勢頭。
陸地篇 : 入侵客難斬草除根
2010 年5 月份,和平縣熱水鎮南湖村村民在田埂上發現螞蟻群,它們會咬人,而且一些人被咬后先是癢,后來是腫痛,過了不久還會化膿,輕者三五天、重者要10 多天才會好。后經查明此為紅火蟻,該村有大大小小的紅火蟻蟻巢3 萬多個,其中直徑達到30 厘米以上的蟻巢有120 多個;去年11 月份,市區大同路某小區居民也發現紅火蟻堆。
據介紹,紅火蟻又名入侵紅火蟻,是一種重大危險性害蟲。它原分布南美洲,繁殖力強,傳播途徑廣泛,難以控制。紅火蟻給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人體被紅火蟻咬傷后有如火灼般疼痛,嚴重的甚至產生過敏性休克而死亡。
面對這種兇猛“入侵客”,全市有關部門立即開展防控措施。近期,我市還印發《紅火蟻統一防控實施方案》,要求全民動員,建立健全防控工作機制,開展一場殲滅紅火蟻戰役。
陸地上除了紅火蟻、福壽螺外,還有被號稱“植物殺手”的薇甘菊,據市林業局林業工程師謝偉龍介紹,薇甘菊在資料中具有 “一分鐘一英里草”的傳播速度,非常難斬草除根,而這種植物是通過生長、攀巖覆蓋到其他植物上,吸收其營養成分,影響其他植物的光合作用,導致被覆蓋的植物死亡。
記者了解到,在薇甘菊的原產地中美洲,有多達160 種昆蟲和菌類作為天敵控制其生長,所以薇甘菊盡管強悍,但在原產地也難形成非常大的規模。然而,在廣東,天敵消失了,它便開始肆虐。“當時在紫金發現這種植物的時候,同時發現薇甘菊的天敵紫紅短須螨這種昆蟲,不過要讓它變成天敵,在技術上操作起來很困難。”謝偉龍說。
空中篇: 空中來客危害嚴重
“我家屋后的小果園里種有一株番石榴樹,掛果累累。但 2003 年那年,果子未成熟就紛紛變黃落地,撿起一看,里面竟有小蟲。后來去農業部門咨詢,這是金蒼蠅在未成熟的果子里產卵后造成的,我們在塑料罐里放敵百蟲糖漿來誘殺害蜂害蠅,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談及多年前自家果園番石榴樹的怪狀,紫金縣古竹鎮村民陳先生至今記憶猶新。
“2003 年金蒼蠅曾對我市番石榴、楊桃果樹帶來影響,一度導致果實銷量受到嚴重影響,產量大減。隨后,有關部門聯合行動,采取具體措施,有效控制其帶來的危害。”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金蒼蠅又名桔小實蠅,具有發生時間早、分布范圍廣、危害作物品種多、危害性極強等特點。而我市又是一個農業大市,水果生產是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支柱,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蛀果蟲”對農果的危害,勢必影響水果生產和農業穩定。
各方觀點 : 預防應該重于治理
在采訪中,各有關部門均認為,防范外來物種入侵,不僅要加大宣傳,提高公眾意識,也要采取措施積極預防,積極應對,切莫等到“成災”時。
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和繁殖,對本地物種的繁育造成極大的威脅,對以種植養殖為業的農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必須切斷外來有害生物的進入渠道,以保護生態平衡,減少農民損失。
而河源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則主要針對全市出、入口產品處進行檢驗檢疫,重點檢查國外進口設備的原材料包裝,這些物品比較容易出現檢疫性病菌。每年都會發現外來有害生物,一經發現立即沒收并進行消滅。要想真正防患于未然,就必須加大宣傳,讓大家知道外來物種的危害性以及應對措施,畢竟有些貨主缺乏常識,容易混淆外來跟本地物種。
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關于外來生物為何會轉變為入侵生物,這與引入時的認識和后期市民對待其態度有關,而如果沒有更好地認識外來生物的兩面性,便會造成“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情況發生。
本報記者 吳奕鎮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