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音 同是客家話龍川話和平話溝通起來不方便
9 月11 日至17 日,是第16 屆全國普通話宣傳周。記者調查發現,就在普通話在河源越來越“普通化”的同時,人們的交流中使用客家方言頻率大大減少,加之地區間人口流動頻率增加,很多人特別是學生們,已經很少用甚至不能用客家方言交流了。當普通話普通化之后,方言將何去何從?
語言已不再是障礙
老家在湖南的羅莉在來河源工作之前,一直擔心語言會成為她在河源工作生活中的一大障礙, “因為知道這邊是客家方言區,”但來了之后,她驚奇地發現,自己的擔心完全多余,“同事之間的交流都是用普通話進行,會帶點本地音,但完全不影響正常溝通交流。” 而在生活中,她向記者談及在市區的問路經驗,“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會聽不懂普通話,有的能聽懂,但說不好,所以現在有經驗了,問路的時候要找年輕人。”
不過,來河源小半年的羅莉現在倒對客家話產生了興趣,她會不時地跟同事學一兩句客家話,“挺好玩的,有時候一群朋友一起交談,但本地化的朋友間聊著聊著就蹦出客家方言,我又聽不懂,感覺自己融不進朋友圈子,如果以后能學會用客家話簡單地進行交流,可能能更好地融入這邊的生活吧!
普通話,普通化
“不少河源本地人之間的交流也不都用客家話,”羅莉每天乘坐公交車上下班,她告訴記者,在公交車上,除了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人的交談大多使用普通話,雖然言辭用語中帶著客家腔調。
而在公園里,記者更是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一些帶著小孩來公園玩耍的家長,家長間的交流使用的是客家話,而跟小孩的交流則用普通話。家住茶山公園附近的李玉告訴記者,她認為從小跟孩子用普通話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以后說普通話會標準些,不會受方言的影響。”
而家住麗日購物廣場附近的王洋洋一家的語言使用情況則更為復雜,她母親是和平人,父親老家又在龍川,她告訴記者雖然和平話和龍川話同屬于客家話語系,但存在詞匯和語音方面的一些差異,所以溝通起來會有些不方便;王洋洋因為在外婆家長大,所以會說一些和平話,但上學后,特別是在北方上完大學回家后發現,自己也更習慣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我們家的通用語為普通話,之前我和媽媽交流的時候還用到和平話,上大學之后,再用和平話交談時,會覺得怪怪的,索性就都講普通話咯,反正都一樣嘛!相互能聽懂就好。”
方言保護日益受重視
隨著不同地域間的溝通越來越頻繁以及人口流動的增加,普通話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性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和普遍認可;但一個地方的方言,承載其上的歷史文化訊息又極其豐富,鄉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更透露出一種情感維系,正因為如此,保護方言漸漸成為大家的共識。
在市區茶山公園,經常能聽到老人唱客家山歌,一曲之后,能贏得圍觀的年輕人陣陣掌聲,但他們中鮮有人會唱客家山歌,“他們多數不會了,客家話都說不全咯!”一姓李的老人告訴記者。
李姓老人的話道出了客家方言的真實處境,不少居住在市區的年輕人對客家話的熟悉度正在下降,但值得慶幸的是,對客家方言的保護也日益受到了重視,在市區公交車上,人們能夠聽到地道的客家方言。從今年3 月開始,市區部分公交車實行普通話、客家話(龍川佗城話)雙語語音報站系統播報站點,在方言區日漸成為“語言孤島”的大背景下,這一舉措顯示出別樣的意義,它被看作是傳承客家文化,尤其是保留原生態河源客家話的具體措施。
不過,在普通話普及和方言的保護之間,如何維持平衡,還需要人們更多地關注和研究。
本報記者 劉秋香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