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何忠友昨天接受省市媒體專訪暢談新年新打算
來自廣州的佳麗們暢游萬綠湖水月灣。我市優美的生態環境受到越來越多團隊的青睞。(資料圖)
閱讀提示:
新年新打算,新年新藍圖。2013 年,河源又將開啟一段加快發展的新征程。
昨日,市委書記何忠友在接受省市媒體專訪時表示, 2013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的關鍵一年,河源將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發展,通過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一個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廣東綠谷”。
主要任務仍是加快發展
十八大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對于河源而言,面臨的主要任務還是加快發展。
何忠友說,實現加快發展,就要堅持抓工業園區經濟不放松。園區是河源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加快發展的主引擎。去年,河源工業園區取得了快速發展,實施了“反哺工程”、“廣東綠谷”的招商,引進項目的投資總額達290 億元,園區實現工業產值528 億元,同比增長22.4%。
同時,要堅持科學發展。一方面,要加快轉型升級,突出新電子、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四大支柱產業的發展。比如在手機產業上, 2012 年的產值已經達到177 億元,河源已成為通信終端制造業的主要生產基地,并實現了手機產業的轉型升級:從功能型手機向智能手機轉變,從貼牌向自主品牌轉變,從過去的以規模、數量來獲取發展速度向依靠科技、創新來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轉變。另一方面,要通過“賽科學發展、賽項目水平、賽責任落實”的三賽活動來促進園區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生態優勢要轉化為經濟優勢
十八大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何忠友指出,河源的最大優勢就是生態良好。因此,首先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他表示,今年,河源將繼續加大生態環境的建設力度,完成林業“一滅三改造”的年度任務,加強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加快萬綠湖周邊6個鎮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
那么,如何把河源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何忠友指出,要加快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今年,將加快建設河源·巴登養生莊園、康泉十八、東江源溫泉等項目,這些項目起點高、規模大,必將為河源生態旅游產業注入新活力。
另外,河源有非常好的水資源,要努力推動直飲水項目,同時大力發展水產業,通過引進飲料、醫藥、釀酒等項目,對水資源進行加工,增加附加值。
此外,依托河源豐富的礦產資源,立足于礦產資源的精深加工、科學有序的開發來帶動經濟的發展。比如,在稀土產業上,通過與國內一些大企業合作,圍繞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來把資源轉化為財富。在光伏產業上,圍繞超白石英砂資源,形成從原材料到光伏成品的完整產業鏈。
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
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這也是老百姓所期盼的。發展民生是市委、市政府今年工作的重點。
何忠友說,一方面要抓好勞動力的培訓、輸出,這是目前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渠道。另一方面通過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來帶動農民的增收。“我們正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讓大家離土不離鄉。”他說,老百姓能在城鎮附近就業,可能收入比外出打工要低,但他們能繼續從事務農,又能通過務工增加收入,并借此帶動城鎮化的發展。
另外,要努力發展現代農業。何忠友表示,河源將致力于打造現代農產品名牌,通過依靠科技帶動農業的增產和增收;依托規模化發展,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實現農業產業化;圍繞農產品的深加工,解決增產和增收同步的關系。
“河源的發展需要人才,河源的致富需要人才,老百姓的增收也需要人才。”何忠友指出,教育創強是今年民生工作的重點。去年,河源有21 個鎮成功完成“創強”目標,今年將力爭有20 個鎮實現“創強”。
今年,我市將在醫療、平安河源建設上加大力度,“讓大家都感覺到河源的發展環境好,生活平安和諧,讓老百姓能生活得幸福。”
守住生態這條“紅線”
外界關注河源,很大程度是關注生態,因為河源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態水源地。河源在發展時,應該怎么平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何忠友指出,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是可以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不能簡單地把它們對立或割裂開來,簡單地理解為保護生態就不能發展經濟,或發展經濟就一定會破壞生態。因此,要努力走一條生態文明發展的路子。
他說,這么多年來,河源始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實現保護生態、發展經濟、改善老百姓生活這三個目標的有機統一,“生態是河源發展要堅守的、不能突破的一條紅線。”
他認為,保護生態也能帶來經濟的發展。比如,河源致力于打造生態經濟,就是依托于良好的生態。“現在,大家都在追求幸福,幸福的一個基本元素就是要生態良好,因為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健康的水、安全優質的農產品。” 何忠友說,發展生態經濟是河源正在積極探索、實踐的一條新路,它沒有現成的成功經驗可以學習、借鑒。但是,本著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理念,河源要努力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經濟,這樣就實現了既保護好生態,又發展好經濟,最后把經濟發展的成果讓老百姓共享的多贏目標。
本報記者 蔣安春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