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徐龍建議創建食品安全信息體系
本報訊(記者 周秦)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逐漸增多,形勢不容樂觀。今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此展開熱議。
有媒體報道稱,歐洲最近發生的“假牛肉風波”,引發全球各國對食品安全健康的追責和反思,加強食品安全健康管理成為共識。
中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之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分析人士指出,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對流通的日常食品安全把關不嚴,好壞食品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熱銷食品掛羊頭賣狗肉,以次充好,真假難辨;二是食品安全健康標準過時,現行食品安全健康國標中,40% 多“超齡服役”,很多方面與國際不接軌;三是食品安全管理政出多門,監管不力,獎懲不嚴,問題企業造假門檻低、成本低。
針對上述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總經理徐龍建議,全面加強對食品安全信息管理體系的投入和建設,充分利用3G網絡、二維碼、手機支付、網絡認證、數據管理等信息化技術和平臺,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管理,讓人們吃得放心、安心和舒心。
徐龍建議從三大方面打造食品安全健康信息體系,全方位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徐龍認為,政府要嚴格歸口管理,變多部門對外管理為明確一家責任。還要建立全國食品安全信息化法律法規和各類標準的信息庫,及時發布新法律法規,修改、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法律規范及各類標準。 “各類制度、規范和標準要在網絡上予以公開,并說明與國際標準不一致的國標原因,努力消除食品安全健康管理‘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徐龍表示。
由于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多環節、多鏈條、多層次、多品種,食品不安全因素多、有效監管難度大,要從實際和可行出發,率先建立起重要農產品、日常食品和嬰幼兒食品溯源系統。徐龍認為,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等網絡,廣泛推廣“二維碼、無線傳感器網絡、GPS 定位”等綜合技術手段,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健全食品溯源系統,對重要食品銷售做到 “來源可溯、去向可查、責任可究”。
徐龍最后建議,政府要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食品企業和品牌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食品企業數據檔案庫,包括各個食品企業的歷史、品牌內涵特點等。建立全面動態的誠信企業“紅名單”和違規企業“黑名單”,實現從源頭上封堵漏洞,從法律上完善規范,從技術上優化手段,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構建起更加完善有力的監管體系。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