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花燈“試水”市場 忠信花燈期待商業“嬗變”
改良后的忠信花燈小巧精致。
上個月舉行的廣東省第二屆花燈文化節上,有著200 多年歷史的忠信花燈共摘得3 金6 銀9 項大獎,深受觀者好評。但是,這一驕人成績的背后,卻是忠信花燈遲遲難以走出“山門”、進入市場的尷尬現狀。
“骨感”的現實面前,忠信花燈要如何走出困境,怎樣破解產業化過程中的諸多難題?一場關于忠信花燈改造工程的討論正在持續發酵。
陷入困境的花燈產業
在連平縣忠信鎮及周邊5 鎮,作燈、賞燈的習俗一直頗為盛行。忠信花燈也因制作精美、文化內涵豐富而名列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連平縣已經舉辦了九屆忠信花燈節,使這一品牌美名遠揚。
但在“看起來很美”的背后,是忠信花燈日漸式微的現實。
在傳統上,忠信花燈是依托吊燈習俗才能傳承至今,但隨著市場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吊燈習俗已經受到嚴重沖擊。“一方面,年輕人不像以前那樣重視這個習俗;另一方面,獨門獨戶的房子多了,不像以前那樣可以在大祠堂吊燈。”花燈制作匠人賴煥清說,農村大量年輕人的外出,也讓忠信花燈的傳承逐漸乏力,而年老的制作者卻越來越少。據說,忠信花燈盛行時,當地制作師傅有100 多人,而現在真正稱得上師傅的只有20多人。
人才匱乏的表象“癥狀”下,是忠信花燈市場萎縮的深層次 “病因”。
許多市民認為花燈和“時髦” 相去甚遠,元宵節買個花燈只是湊熱鬧,屬于“節令商品”。即使用做裝飾品,傳統的紙制花燈也難以保存。曾經有一對美國夫婦連續兩年春節到當地的花燈制作者賴海明家參觀,他們告訴對方,一盞佛山燈在美國可以賣到4000 元,而忠信花燈的價格可能更高,但遺憾的是忠信花燈是用竹子和紙制作的,難以“遠行”。
不少人曾對忠信花燈產生濃厚興趣,有“買回去掛一掛”的想法,但一看花燈的材質都無不搖頭打消了念頭。因為一個花燈售價要幾百元,大型的要上千元,風吹光照的擺上幾個月后,花燈便褪色損壞,可以說是易碎品。
產業化需克服諸多短板
讓忠信花燈實現商業“嬗變” 是不少人的夢想。從2009 年開始,當地政府就對此進行了初步探索。但要把忠信花燈的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卻并不容易。怎樣克服產業化的諸多短板?仍需更多創新性思考與實踐。
連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葉曉峰認為,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觀念,把忠信花燈從單純的祭祖載體轉變為娛樂、喜慶活動廣泛適用的商品,既要培育“燈俗文化”,又要打造“燈俗經濟”。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就是對
花燈進行改良。葉曉峰認為,花燈的品種需要多樣化,擴大功用范圍。除了傳統的祭祖燈、添丁燈外,要創新更多的節慶燈、生日燈、升學燈、裝飾燈等;從外觀上可向巨型燈、精品燈發展;從使用上向壁燈、座燈、手提燈轉變;從范圍上可從室內燈向廊柱燈、廣場燈發展。
但最重要的卻在于制作工藝的轉變。葉曉峰說,忠信花燈要從簡單、粗糙、手工作坊式的生產,向精細及流水線方式的生產轉變。 “傳統的花燈工藝落后,也難以攜帶,因此要從材料、結構、規格和外觀上進行工藝革新。”他說,要大力研發游客喜愛的便攜式花燈,并可配以聲光電技術,變靜態為動態裝飾觀賞的工藝品。
新式花燈“試水”市場
記者了解到,目前,對于這一系列設想和花燈產業化生產已有了初步成果。2009年,連平縣就首次成功批量生產了4500 多盞新花燈。這些花燈采用了鋼、木、塑料等不同的材料制作,具有防水、不變形的功能,可以在室內外懸掛。
“有用塑料做的小巧玲瓏袖珍式的龍鳳燈,直徑5 厘米,高9 厘米;也有木質材料做的便攜式花燈,可以折疊、包裝、收藏。”葉曉峰說,這些新式花燈已經成為當地人春節送禮的佳品,并受到游客青睞。
在上個月舉行的廣東省第二屆花燈文化節暨第九屆忠信花燈節上,600 盞忠信花燈還裝上了該縣自主創新、研發的36 伏LED 照明燈具,“花燈與科技結合”成為一大亮點。
我們期待,更多的推陳出新,能讓忠信花燈在產業化道路上大放異彩。
本報記者 蔣安春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