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發泡餐具將可生產使用 多方盼出臺回收機制
在市區,發泡餐具被隨意丟棄。
國家發改委今年2 月下發通知,一次性發泡餐具(以下稱“發泡餐具”)5 月1 日起全國可以公開生產使用。這一通知發布后,立即引來各界關注。
發泡餐具的確方便了市民生活,但產品難以自然降解,且缺乏回收機制,一度對水質、土壤造成污染,成為城市管理的頑疾。國家發改委在3月份給出的解禁理由顯示,發泡餐具用后可回收,實現資源再利用;當前的社會環境已發生變化,隨手丟垃圾的行為大幅減少。河源市場情況如何?有關部門將如何監管?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發泡餐盒隨處可見
連日來,記者在市區走訪發現,不少餐檔酒樓都在用發泡餐盒,他們也可通過經銷商任意購買。有商家、市民表示,發泡餐具公開使用與否并不影響自己的生活。
在大同路、長安街,不少餐檔門口擺著白色餐盒,等待食客打包。當記者問及是否了解發泡餐具的危害,市民曾先生不無疑慮地說,現在不少餐具既沒有標明廠家和日期,也沒有質量保證可言,有時候也會吃到一股泡沫味,但因其使用方便卻常常被忽視。
在另一家餐檔,記者發現成堆發泡餐盒,其包裝的塑料袋除標注生產工廠等模糊信息外,并沒有質量合格證和“QS”標識。而對這種劣質餐盒,該餐檔老板卻堅稱質量不錯,并坦言,發泡餐具購買價格便宜,由餐檔免費提供給食客。
方便,加之免費使用,既有利于餐檔經營,也受到食客歡迎,這是發泡餐具擁有市場的主要原因。但這種關系公眾健康的餐具,其批發卻十分隨意性。在華達北街某批發部,銷售的發泡餐具多達 20 種,其中,質量一般的35 元一袋(500 個),質量好的則30 元一袋(200 個)。該批發部老板表示,發泡餐具多用于餐飲店、路邊攤,批發數量很大。
“發泡餐具原料低廉,一個發泡餐盒成本不足一毛錢。”市食品安全監督所所長溫旭輝表示,采購發泡餐具屬經營行為,監管部門通過向餐檔索證索票的方式,確保從正規渠道進貨,如果餐檔存在一次性餐具來源不明和抽檢不合格,將依據規定處罰。
安全令人堪憂
一些地下工廠生產的發泡餐具,缺乏產品標準和質量保證,其安全狀況令人堪憂。據了解,使用這種發泡塑料餐具盛裝溫度超過 65℃的熱食或開水時,發泡餐具的毒素會浸入食物,危害人體健康。
業內人士指出,不少發泡餐具生產企業在被禁期間轉入地下生產,這給監管和處罰增加了難度。“地下工廠為了有個好賣相,甚至會添加工業石蠟等材料。”溫旭輝希望,廣大市民增強環保和衛生安全意識,自覺擯棄發泡餐具。記者了解到,市區興源路某餐飲企業為市民有償提供塑料餐盒,并提醒不能直接加熱,不少市民樂于接受此種服務。也有市民習慣自備餐具,或使用餐飲企業提供的消毒餐具,減少了一次性發泡餐具的使用。
呼吁建立回收機制
記者了解到,發泡餐具產品標準、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條件及回收機制,目前國家質檢總局正準備起草準入文件,讓發泡餐具真正實現重新上市。而我市相關部門目前未接到具體通知和規定。
有專家和餐飲企業呼吁,應盡快建立包括發泡餐具、非發泡餐具在內的回收體系,同時參考國際通行的“誰污染誰負責”原則,由管理部門向發泡餐具廠家按標準收取污染治理費,作為回收利用的經費,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
“我注意到媒體報道的‘上海模式’。”溫旭輝表示,上海曾實施 “三分錢”工程,要求企業每生產一只一次性發泡餐盒即繳納3 分錢回收費用,但效果不理想。
記者獲悉,我市目前沒有此類持證生產企業,也沒有建立發泡餐具的回收機制。針對該項監管,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需通過多部門合作,理順發泡餐具監管流程,加大管理力度,保障群眾健康。
本報記者 周秦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