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救災減災工作會議召開 提出要及時報送災情
本報訊(記者 譚興孚)昨日, 2013 年全省救災減災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會議要求各地嚴格落實24 小時汛期值班制度,及時收集、報送災情,延誤上報將追究責任。在災害來臨時,適當擴大緊急轉移范圍,及時發放救災款物,確保災后6 小時內受災群眾得到初步救助。
會議要求,今年起,市、縣要盡快制訂和出臺災害救助標準,縣級倉庫要將帳篷、折疊床、衣服、棉被和毛巾被等4 個品種列入必須儲備的物資,切實提高救災資金和物資保障能力。嚴格落實24 小時汛期值班制度,進一步明確值班領導和工作人員責任,各地要按民政部《自然災害災情統計報告制度》的要求,及時收集、報送災情,延誤上報將追究責任。在災害來臨時,適當擴大緊急轉移范圍,盡量避免人員傷亡,及時發放救災款物,確保災后6 小時內受災群眾得到初步救助。
會上,河源、珠海、惠州、江門、肇慶5 個市分別發言作經驗交流。據介紹,我市于2009 年4 月成立了市減災委員會,全市災害應急救助協調機制得到全面加強,基本建立了市、縣、鎮、村四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及其操作手冊,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各級預案有效對接。近兩年,我市共發生3 次4 級以上地震,市和有關縣區均及時組織災情會商,啟動應急響應,并在2 個小時內完成工作部署,派遣人員到達現場開展工作,及時發布相關信息,維護了社會穩定。同時,我市還建立災害隱患評估制度,完善了《河源市自然災害信息采集上報工作制度》,積極建設市、縣、鎮、村四級災害信息員隊伍,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災害信息采集網絡;加快推進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建設,目前除和平縣正在新建外,市、縣兩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均已按標準建成并投入使用,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初步形成。
目前,全市已建成縣級以上自然災害應急避護場所15 個,主要集中在市區和縣城。2011 年以來,還從福利彩票公益金市本級留成部分拿出69 萬元,資助15 個社區完成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的創建工作,其中4 個已獲評“全國防災減災示范社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