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心城區擴容 河源向“百萬人口城市”目標邁進
【政策亮點】
今年,省委、省政府最新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以下稱《決定》)中,“擴容提質加速新型城鎮化”成為其中的一大關鍵詞。
《決定》提出,一是統籌推進中心城區擴容調整。支持中心城區發展空間已飽和的地級市可將周邊部分鄉鎮整合并入城區,支持各地級市規劃建設1 個新區;二是加大中心城區提質力度。利用“三舊”改造分類分期推進舊區和城中村改建;三是加快新型城鎮體系建設。依托地級市中心城區建設若干人口規模100 萬、200 萬人以上的大城市,依托縣(市)城區建設一批人口規模20 萬、30 萬、50 萬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根據《決定》精神,我市日前召開的市委六屆四次全會提出,要按照百萬人口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標準,科學謀劃市區人口、產業、基礎設施配套等各類要素集聚的規模,推進實施跨江發展戰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市區集聚度和首位度,增強市區承載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形成帶動全市發展的增長極。
【閱讀提示】
“短短幾年,江東片區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我相信遲早會發展到我們這里。”去年,市民蔣先生不顧家人反對,在市區東環路旁購買了一套商品房。蔣先生認為,隨著跨江戰略的推進,幾年后江東片區將會被中心城區吸納,家人擔心的生活、工作不便等問題,終將隨著城市高速發展迎刃而解。
蔣先生的觀點有著充足的依據作支撐。2012 年,我市首次將“實施跨江發展戰略”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今年7 月,省政府正式批準河源江東新區建設的工作方案;當月,省委、省政府出臺《決定》,明確各項推進粵東西北各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高含金量政策。
可以預見的是,河源這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城市,其城市發展將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迎著政策紅利的春風,向百萬人口城市的目標邁進。
擴容:二次跨江打造江東新區
跨江,在河源的中心城區發展史上,已經不是第一次。第一次跨的是新豐江。
1988 年,河源撤縣設市當年,市委、市政府首次將目光投向了新豐江對岸。20 多年后的今天,登上客家文化公園的山頂,人們能夠直觀地看到當年屬郊區的荒蕪地帶,如今早已成為河源城區的中央。
而隨著城市框架不斷拉大的同時,河源建成區開始面臨“發展飽和” 的瓶頸。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當前,我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僅4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僅40 萬,產業集聚度不高,經濟總量不大。
要破除城市發展難題,就必須加快拉大中心城區框架。于是,“二次跨江”很快成為本屆黨委、政府決策者的共識。
2012 年,實施跨江發展戰略一事開始擺上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同年8 月,我市正式制定《河源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行動綱要》,啟動對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調查研究和縝密論證,為規劃建設江東新區作出決策。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努力,我市江東新區建設工作方案已獲省政府批準,江東新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也已成立。目前,市有關部門正加緊完成對江東新區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
正當我市有條不紊地加快推進江東新區建設工作之際,今年7 月底,省委、省政府出臺的《決定》提出,省財政將安排資金113 億元,推進粵東西北地級市擴容提質,支持各地級市規劃建設1個新區。
這一政策紅利,對河源城市發展而言無疑是一次大好機遇。
市領導何忠友、彭建文等之后多次在調研活動、會議中指出,要吃透政策紅利,主動作為積極爭取資金支持。特別是在日前召開的市委六屆四次全會上,市委書記何忠友強調,要按照建設百萬人口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標準,科學謀劃市區人口、產業、基礎設施配套等各類要素集聚的規模,推進實施跨江發展戰略。
今后,我市將加快優化完善江東新區總體規劃,明確新區發展戰略和功能定位,抓緊編制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低碳發展等專項規劃;抓緊制定出臺符合新區發展需要的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產業、土地、人才及行政和社會事務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快起步區征地拆遷工作,力爭3-5 年起步區初現雛形、初見成效。此外,強化招商引資,爭取國家和省在新區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到新區投資興業。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的江東新區將包括生態休閑居住產業、教育文化產業、中心商務區、轉型升級示范產業、先進“智”造產業等。
東江河畔,微風拂面;槎城大地,風華正茂。也許10年后,梧桐山已好比置于城市中的客家文化公園;東江河畔也如新豐江河畔一樣,成為兩岸居民閑時漫步的首選去處。到那時,登頂筆架山遠眺,槎城大地將是一座顯山露水、綠意環抱的現代生態園林城市。
提質:改造提升舊城區
“抬頭有樹,低頭有草,出行便捷,生活便利。踏出家門就能置身于生機盎然、公共配套設施完善的環境中,整個人都會怡然自得。”常常領著家人到客家文化公園散步的胡先生,簡單地向記者描繪著心中理想的城市生活。他認為,建設宜居城市就是政府給居民最好的福利。
顯然,胡先生口中描述的理想城市生活,恰恰是中心城區擴容提質中的關鍵點之一—— 城市提質。事實上,擴容只是“增重”,如何把內涵做優實現“強身”,提質,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提質方面,本屆黨委、政府自新上任至今從未有過“怠慢”。細心的市民可以發現,近兩年來,興源路、凱豐路、東堤路等主要干道先后得以改造提升;長堤路親水步道和景觀臺、老城商業中心、寶源一路跨鐵路橋、市民休閑健身廣場等目前正加緊改造建設……
鱷湖公園地處老城區商業中心,隨著源城區十大舊城改造項目的啟動,這一區域也迎來了提質的機遇,周邊的居民很快就能享受到配套設施完善的公園而帶來的愉悅。市民李先生從小生活在鱷湖公園旁,在他看來,這里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鱷湖公園依舊僅有幾個涼亭、一些長滿青苔的石板凳;公園旁擠滿著一排排自建房,屋檐緊挨屋檐,巷子只能容下兩輛三輪車并排行駛。
而就在去年,聽說這一區域將迎來改造,李先生非常期待,他希望鱷湖公園完善配套設施,一旁的湖濱路商業街能建起現代化的樓房,修起寬闊平整的街道,使這一片舊城區舊貌換新顏,變得真正宜居。
如今,李先生的期待漸漸成為現實。而這,也僅僅是我市中心城區提質的一個側影。而在未來幾年,改造提升舊城區將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這從日前召開的市委六屆四次全會上,我市對中心城區提質明確提出的行動措施中,能夠得到有力佐證。
今后,我市將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創模和創文為抓手,加大城區提質力度。加快東江二橋、東江景觀橋、迎客大橋、濱江大道二期等城市道路橋梁建設,改善城市交通環境;重點加快“四館兩中心”、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市商業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老城區 “三舊”改造,改善舊城區人居環境;抓好古建筑、文化遺址的修復和保護,建設一批特色旅游街區。
作為中心城區提質的主力軍,源城區委書記羅小聰表示,將把舊城改造作為城市提質的主抓手,著力提升中部打造老城商業中心,優化西部打造生態旅游產業。
城鎮化: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滯后,城市經濟不發達,尤其是地級市中心城區不大不強,難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是制約粵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要發揮“三大抓手”之一的城市擴容提質的作用,除了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外,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亦是重點。
《決定》提出,依托縣(市)城區建設一批人口規模20 萬、30 萬、50 萬人以上的中小城市。對此,我市明確提出,將積極推進各縣城和中心鎮規劃修編、擴容提質,建設若干人口規模20 萬、30 萬、40 萬人以上的小城市及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城鎮。
為實現這一目標,今后,我市將大力實施宜居村鎮“六個一工程”,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城鄉綜合功能;同時穩步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廉租住房、公租房等基本生活設施建設,吸納農村及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加速農村人口市民化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紫金縣目前已確定了縣城達到30-50 萬人口規模的城鎮、藍塘達到20-30 萬人口規模的城鎮的建設目標,將加快以縣城、藍塘為核心,以各鎮中心為重點的城鎮建設,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加速全縣城鎮化進程。而下半年,該縣就將啟動縣城新一輪的規劃修編和藍塘的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特別是把做好縣城金山大道以南、安良大道以西的縣城新區規劃為抓手,做大做強縣城。
本報記者 吳志堅/文 陳仕平/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