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推出系列報道 陪伴讀者回顧2013年河源民生熱點
2013年7月27日,本報首個駐社區記者站在萬隆一品小區正式成立。
2013 年6 月7 日,本報及市創文辦、市運管處聯合招募的2013“高考愛心直通車”起航,280 余輛愛心車輛免費搭載高考考生往返考場及家中,成為市區一道流動的亮麗風景線。
閱讀提示:
每一年都會有一樣的民生熱度,每一年都會有不一樣的民生話題。社區記者站、高考直通車、晚報尋親系列……這一年,河源晚報陪伴著讀者走過充實的2013,給讀者許多的溫暖和踏實;助力車上牌、河源好人、環衛工領高溫補貼……一個又一個民生熱詞記錄下了 2013年發生在河源的點點滴滴,裝載了市民的期盼和欣慰。
我們發現,民生建設每前進一步,在民眾心里都會得到溫暖的回應。河源晚報也一直從普通市民的視角,與市民一起感知民生亮點帶來的變化,一起進步,一起圓夢。
今天起,河源晚報將連續推出3 個整版報道,陪讀者回顧梳理,細數2013年發生在河源的民生熱點,敬請垂注。
關鍵詞:社區記者站
2013 年7 月27 日,本報首個駐社區記者站在市區萬隆一品小區正式成立,11 月23 日,河源晚報“記者進社區”再起航,市區明珠華庭小區成立本報第二個社區記者站。
成立儀式上,本報義工聯盟給社區居民帶來多種便民義工服務、文藝表演及連環大抽獎,本報一線記者、編輯也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再一次拉近晚報與讀者的距離。
記者站成立后,駐站記者與該小區物業、居民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制度,定期走進社區傾聽民聲、了解民意,以傳媒之力,努力解決老百姓的大事小事,為社區群眾排憂解難。本報還專門開辟了社區專欄,報道記者采寫的反映鄰里關系、人物事跡、物業與業主互動等方面的稿件,通過積極倡導社區文明新風,反映和諧的社區環境,為“創文”添磚加瓦。
點評:社區是個豐富的“大課堂”,人民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基于這一認識,本報啟動了記者進駐社區活動,希望記者能聚焦基層變化,觸摸民情冷暖,把自己置身于基層和廣大群眾之中,從群眾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在實踐中努力創新思維、創新理念、豐富閱歷,充實頭腦,拓寬視野,增長才干,不斷提高服務本領。
河源晚報成立首個記者站時,就得到了眾多讀者的關注,有網友甚至在網上向晚報“喊話”:“啥時輪到我們小區?”讀者的“喊話”是對晚報的一種認可與鼓勵,給了我們更多的力量。接下來,希望讀者繼續從行動上給力支持,當一名“編外記者”,晚報也將加快社區記者站建設力度,寫出事例新鮮、細節豐富、語言樸實的接“地氣”的優秀新聞作品,使報道的觸角延伸到市民的眼前。聽居民說喜悅、向居民問冷暖,通過雞毛蒜皮的鄰里情、繁瑣的業主與物業工作,反映和諧的小區環境;通過更多答疑解惑、解決實際困難的事例,走基層、跑一線、赴前沿、接地氣、抓“活魚”,報答讀者對我們的信任。
關鍵詞:高考直通車
2013 年,我市有26765 名考生參加高考,6 月7 日,本報及市創文辦、市運管處聯合招募的 2013“高考愛心直通車”起航, 280 余輛愛心車輛免費搭載高考考生往返考場及家中,成為市區一道流動的亮麗風景線。
本報發出倡議書招募愛心司機后,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踴躍報名。的哥們愛心如潮,紛紛致電前來參加活動,而眾多私家車主更是爭先恐后報名參與活動,為高考學子奉獻愛心。短短一個多星期里共集結了282 輛愛心車輛,免費為考生提供送考服務。其中,30 余輛送考車通過事先仔細的配對,在高考兩天定時定點免費接送有特殊情況的考生,往返于考點和考生家中,提供定點“一對一”服務。其余愛心送考車,將在每場考試開考之前和考完之后,在市區各主次干道、密集的居民區以及考點周邊“流動”,高考考生憑準考證可免費乘坐愛心車輛。
點評:6 月7 日、8 日是高考學子們面臨的人生大考,近年高考期間,常發生考生因種種原因未能及時趕到考場而錯過考試的憾事。為了讓高考學子的赴考之路不再曲折,本報啟動了“愛心高考直通車”,這一舉動得到了的哥們及眾多私家車主的熱烈參與,在眾多有愛之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場全員大行動的愛心接力,這場愛心奉獻,為考生搭建一條高考“綠色通道”,幫助這些寒窗苦讀了12 年的學子順利完成圓夢之旅。
相信,這些考生在金榜提名時,會想起這些曾經為自己出了力的陌生人,這份感恩還將繼續溫暖這些學子。
關鍵詞:河源好人
開警車護送迷路兒童回家的巡警、挺身而出幫助孕婦制止歹徒的手機店帥小伙、車禍火海中救出5 人的電視臺職工、精心照料癱瘓婆婆的龍川村婦、公廁保潔員楊梅…… 2013 年,為展示公民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廣泛地動員人民群眾支持參與道德建設,市文明委組織開展了“河源好人”推薦評選活動,“ 河源好人”分4 批共40 人入選,有見義勇為好人、敬業奉獻好人、誠實守信好人、孝老愛親好人,這些好人深深感動市民。
點評:就在“老人跌倒不敢扶”此類事情引發中國人“道德滑坡”感嘆之時,就在我們的身邊,卻有這么多草根人物因做好事而成為“河源好人”,繪就了“離開雷鋒的日子里”,一幅幅真實、生動的“好人”臉譜。
雷鋒仍然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雷鋒精神的定義則正在與時俱進,這些“河源好人”的涌現,說明民眾對道德偶像有更多元的評判標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多元化的、一線的好人,給人以真實感,這樣的正能量是最有力,是可親可學的,它能喚起大家的愛心,讓越來越多的人,用實際行動描繪“河源好人”的多樣臉譜,演繹雷鋒精神的河源style。
關鍵詞:高溫補貼
河源的夏天氣溫是一天高過一天,環衛工人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那一抹橙色成了槎城一道風景,可是,他們的高溫補貼卻沒有著落。經過本報的報道,在城管部門的重視下,2013 年9 月11 日,市區1200 名環衛工人高興地領到了高溫補貼。
據了解,2014 年環衛工人的高溫補貼,將會納入環衛經費預算,充分體現了政府依法用工及對環衛工人的關心和人性化管理,對穩定環衛工人的隊伍,保障環衛工人的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點評:“發放高溫補貼”“清涼驛站”“送涼茶”等活動體現了社會各界對環衛工人的關心,仿佛一股暖流涌入城市美容師的心里,讓這些城市美容師得到了尊重。
這些臨時性的關愛行動固然可貴,然而,尊重和關心環衛工人更應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對他們勞動成果的珍惜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城市是我家,衛生文明靠大家”,對于環衛工人而言,關愛不僅僅在于臨時的關愛行動,更在于日積月累的舉手之勞,比如多走幾步,將垃圾扔進垃圾箱;自家門前自己負責……
關鍵詞:綠化樹
2013 年,綠化樹有點忙,忙著應付那些傷害它的人。記者翻閱去年的晚報看到,“破壞綠化樹”的新聞多達9 條,6 月,小區綠化樹被移走;10 月,路邊20 棵綠化樹遭斷頭;12 月,路邊綠化樹被潑油漆……
按照相關規定,不管是路邊還是小區,綠化樹的移植都需要經過城管局園林綠化主管部門審批之后才能移植,如果綠化樹妨礙了市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市民可以向園林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由園林專業工作人員進行適當修剪,如果擅自移植、砍伐小區內樹木,將依據相關條例規定進行處罰。
點評:認為樹木擋“財路”,就向綠化樹下毒手,這樣的野蠻砍伐,不僅不道德,更是對法律法規的蔑視,怪不得被市民“容不下”。
種活一棵樹不容易,養大一棵樹更不容易,當前,我市正在全力“種大樹、種好樹”,在萬綠河源,這“綠”更是寶貴。所以,對待這種“破壞綠化樹”的行為必須零容忍,懲罰力度要加大。此外,市民要行動起來,共同監督破壞綠化樹的行為,讓破壞者得到應有的處罰。我們不想再看到這樣“先斬后奏”的野蠻砍伐,一旦違法砍伐步入一種“以罰代管”的惡性循環,那就不僅是法律的悲哀,更令我們整座城市傷不起。
關鍵詞:公交
公交車作為和百姓生活最密切的交通工具,它的每次成長都是城市進步的標記。2013 年,是河源公交成長明顯的一年。
從大同路北開往石龍場的16 路公交線路開通;河源火車站到臨江工業園的H12 公交線路開通;從河源文化廣場開至萬綠湖風景區碼頭、鏡花緣風景區的公交車專線開通;市區中山大道、建設大道、興源路、大同路、永和路等市區主要干道,新增設30 座公交站亭……公交系統喜事連連,給市民帶來的方便,得到市民的一致點“贊”。
點評:公交車,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便捷的出行方式之一,以其低廉的價格成為出行首選。如今,政府把財政的錢更多地花在公共服務上,是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樣的舉措是真正的惠民。
公交車的每一點改善,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百姓最清楚,不過,對于河源的公交來說,還有進步的空間。完善線路、完善服務、完善制度是一個慢慢的過程,我們期待,通過政府、社會、大家的共同努力,河源的公交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關鍵詞:孝心
2013 年,有兩個“孝心”女孩讓人感動。
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的13 歲女孩肖寶怡為了給70 歲的父親過生日,靠幫鄰居跑腿買東西積攢11.5 元,準備到鎮上買一個蛋糕。“孝心”女孩的故事感動了眾多市民,有愛心人士收養她為干女兒,本報義工聯盟志愿者也買好了蛋糕、月餅、水果和學習用品等,來到她家里為她父親慶祝生日。
另一個同樣讓人憐惜的女孩是紫金縣臨江鎮澄嶺村的16 歲女孩陽艷梅,為了賺錢給媽媽看病,她輟學在家養豬。她的堅強懂事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的贊賞,愛心人士給她捐款捐物,給她關愛與希望。
點評:一個跑腿攢錢為父過生日,一個輟學養豬供母養病,這兩名女孩就是河源版的“ 最美孝心少年”。她們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一點心酸,在花季的年齡,她們體會到了別人所不能體會到的艱辛,她們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證明了什么是孝心。
我們常常享受父母的愛,卻從未想過如何去回報自己的父母。而這兩名女孩小小年紀卻這么偉大,這么懂事,令我們多少人臉上火辣辣的。百善孝為先,現實中,我們也許無法像她們一樣做出這些驚天動地的事,但多回家看看,多打個電話,也是一種孝。
本報記者 鄭婷影/文 譚興孚/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