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水源工程 建兩個新水廠 市區供水緊缺有望緩解
2008年市區供水管網改造。譚興孚 攝 資料圖
目前正值夏季用水高峰,市區供水問題再次成了市民熱議的話題。在新水廠尚未建成的情況下,怎樣緩解市區供水緊缺的問題?對此,我市將啟動市政供水管網改造工程,確保市民有水喝,有好水喝。同時,為了緩解今明兩年市區供水緊缺問題,市政府還啟動應急方案,通過實施5 個工程實現新市區每日供水量增加2 萬噸,以緩解在新水廠建設投產之前的用水緊張問題。
現狀:
市區供水矛盾日趨突出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城市面積和人口不斷增加,用水量也不斷增長,市區供水矛盾日趨突出。每到用水高峰期,有些高層住戶家里的熱水器就開不了,只能每天煲水洗澡。加之市區部分供水管道老化生銹而導致居民家中出現“黃泥水”,嚴重影響市民生活用水安全。
據了解,市區主要由兩家企業負責供水,分別是市水業集團發展有限公司和勤誠達水務有限公司。供水以新豐江為界,分為新市區片和城南片兩大片區;新市區(新豐江以北)至白嶺頭、高塘、東江西片區以及東源縣城的供水任務主要由市水業集團承擔,設計供水能力9.1 萬噸/ 日,供水高峰期突破10 萬噸,新市區用水緊張局勢明顯;老城區、江東片區、市高新區、源城工業園、埔前鎮、臨江工業園的供水任務主要由勤誠達水務有限公司承擔,設計供水能力10 萬噸/日,供水高峰期突破10 萬噸。
目前,由于市水業集團發展有限公司的供水設施超負荷運行,新市區出現了用水緊張局勢。
解決方法一:啟動應急方案緩解
為確保城市供水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目前,我市已經啟動市區水源工程和兩個新水廠建設,根據計劃,市區水源工程將于明年6 月竣工,兩個新水廠建設將于2016 年之前竣工,建成后將從根本上解決市區供水緊張問題。但在此之前,如何保障市區供水需求?目前,我市已專門制定了今明兩年市區供水緊缺應急方案,保證市區安全供水。
方案提出,我市將采取兩個措施緩解今明兩年市區供水緊缺問題。措施一是建設東源大橋跨江供水管道工程,該工程由勤誠達水務有限公司實施,將在東源大橋東岸向西岸跨江鋪設一條管徑為600mm 的供水管道,使東環路供水管網與東源縣城聯通,工程預計今年7 月5 日前完工。屆時勤誠達水務有限公司可向東源縣城供水5000 噸/日,這樣可將原由市水業集團供給東源縣城的5000 噸/ 日供水回供市區,從而緩解市區目前用水供水緊張的局勢。
措施二是建設改造供水系統及其配套工程:一是在新豐江大壩下建設一座供水處理站,可將原取水量從5 萬噸/日增加到7 萬噸/日,計劃在7 月底完工;二是在雙下村高速公路管理中心(西環路)至迎客大道鋪設一條管徑為 1200mm的供水總管,與新豐江大壩下供水處理站連接,增加輸送能力,預計8 月底完工;三是在源城區源南鎮和平村建設一座加壓站,計劃11 月前完工并投入使用;四是在涼帽山水廠增加一套抽水設備,可增加6000噸/日的供水能力,計劃7月中旬完工并投入使用。
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上工程建成后,可以增加供水總量2.6 萬噸/日,除了滿足勤誠達水務有限公司供水需求外,可通過東源縣城供水管道向新市區增加2 萬噸/日供水量。而根據2011 年、2012 年、2013 年用水平均增長幅度在4%-6%范圍來計算,可以解決市區今明兩年在新水廠建設投產之前的用水緊張問題。
解決方法二:改造市政供水管網
老百姓居家過日子,一天也離不開水。然而,由于管網安裝鋪設年代過久等原因,部分供水管網出現老化,給居民用水帶來不便。
據介紹,市區一些供水管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鋪設的,經長期使用,鑄鐵管及混泥土管銹蝕嚴重,漏水現象非常普遍,一些居民小區還經常會出現“黃泥水”問題。為解決市區居民多年來用水難的問題,化解居民與供水企業的矛盾,切實為民辦實事,我市將投資4600 多萬元用于市政供水管網的改造。
市水業集團負責人介紹,在2008 年至今年6月,新市區的市政管網及低壓區域管網改造已經完成95.35公里,總投資6630 萬元。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利用5年時間對城區主干管進行改造,并將原來的混凝土管和鑄鐵管更換為墨鑄鐵管,同時擴大供水管的管徑。據了解,此次改造供水管網主要為建設大道DN600位置(河源大道至中山大道),永福路DN600(河源大道至新風路段),沿江路DN400(住建局前至益和花園),文明路DN500(河源大道至大同路段),大同路DN400 (紅星路至沿江路段),高塘DN400 供水管(高塘高壓站至鷹牌陶瓷廠前),總長度為9.3公里,投資金額約為4600 多萬元。同時,市水業集團計劃投入資金2000 萬元,繼續對我市部分低壓區域的管網進行改造,更換一部分陳舊管道,保障市區居民的用水安全。
與此同時,勤誠達水務有限公司也將按照城市提質工程的統一部署,對供水區域內的35 條道路及背街小巷管道進行升級改造,改造管道總長度約為13440 米,目前已完成管道改造920米。
上述工程完工后,困擾居民多年來的“用水難”問題將會得到有效解決。
本報記者 戴湄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