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重癥精神病患者達1.5萬 貪杯酒鬼染病越來越多
健忘、焦躁、失眠、多疑、輕生厭世……這些不起眼的癥狀,也許就是精神類疾病發病前的征兆,需要找專業的醫生進行治療了。今天是第23 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隨著社會發展節奏加快,我市各類精神類疾病患者數量有所增加,精神疾病到底有哪些,我們又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前日,記者就此類問題采訪了我市心理衛生方面的專家。
在冊1.5萬重癥精神病患者
前日,記者在源城區精神衛生防治所看到,就診的人中,有頭發花白的老人,有神情萎靡的未成年人,有西裝革履的辦公室一族,也有普通的打工者,他們或沉默不語,或低頭絮絮叨叨。該院院長助理、精神科主任何秋平告訴記者,這僅僅是全市精神疾病就診患者的一個縮影,光是該院,每天來就診的患者就超30人。
根據相關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精神疾病患病率高,廣義上的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在15%左右。 “ 這個發病率包括了輕度精神病、失眠癥以及重癥精神病發病率。”何秋平告訴記者,其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2 月份,我市六大類(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酒精依賴造成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分裂情感性精神病)重癥精神疾病在冊患者約為1.5 萬人。然而,由于當前我市精神衛生醫療資源緊缺,以及人們的避諱心理,我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檢出率卻不到4‰,遠遠低于全省8‰ 的標準。當前,精神衛生問題已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
青壯年為精神疾病高發人群
在世界范圍內,精神疾病的病因至今還是個謎,目前反映出來的都是精神疾病的誘因。而人生不同階段,都會有各種誘發精神疾病的因素。例如上學時,有考試、升學的壓力;工作時,有人際交往、工作上的壓力;婚戀時,有戀愛受挫的情感問題;有子女后,還有教育子女、撫養老人的精神負擔等。
何秋平表示:“精神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病癥特點及誘發因素有各種各樣,人的心理活動是相當復雜的過程,可能一種或多種因素刺激作用,會讓人出現精神疾病的癥狀。”從目前臨床就診患者的年齡階層來看,青壯年階段由于在人的生命時間跨度大,成為了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
此外,從以往就診的重癥精神病患者情況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人數最多。同時,何秋平告訴記者,由于近年來喝酒的人數和人們喝酒次數的逐漸增多,長期大量飲酒造成酒精的慢性成癮。目前酒精依賴造成精神障礙的患者數量明顯上升,已隱隱成為了當前第二大重癥精神疾病。
及時治療保持心理健康
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主題為“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旨在號召全社會積極參與精神衛生工作,共同承擔防治責任和義務,推動形成理解、接納、關愛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氛圍,保護和促進公眾心理健康。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相比于其他的疾病,精神病人常常是處于被人歧視的弱勢群體。現在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態度雖有所改變,但對精神病人的岐視和偏見仍普遍存在。不少患者害怕被診斷出精神疾病,被家人疏遠,諱疾忌醫以致延誤治療。何秋平說,經常有代病人來咨詢的親戚朋友,這些人往往自稱患者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某個遠房親戚”,但后來常常發現,他們其實都是患者的至親。有些已經康復的精神病患者再遇到何秋平時,也常常躲閃,羞于承認曾患過精神類疾病。
何秋平表示,社會大眾要以正確的眼光看待精神病這一病癥,當懷疑有明顯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正規的醫院進行咨詢、檢查和診治,不愿意接受治療、不正確治療或不規律服藥,會導致病情延誤、難以治愈或復發。此外,在日常生活,他建議市民要保持正常心態,多參與社會活動,并適當地放松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本報記者 劉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