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助力河源工業經濟進入發展快車道
東源蝴蝶嶺工業園園區一角。
【核心提示】
全市工業投資完成65.91 億元,同比增長140.9%,增速由負轉正提高了161.4 個百分點;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2.1%,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三;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63.73 億元,增長17.8%,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二。這是我市今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的情況。
上述顯著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全市“一區六園”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的強力支撐,更得益于去年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該《決定》為我市園區擴能增效、工業增速提質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快產城融合步伐
今年年底,全長11.6 公里的濱江大道全線貫通后,將把新市區、老城區、市高新區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市高新區也將因這條景觀大道吸收中心城區的各種生活、生產要素,煥發出勃勃生機。
上班時人群蜂擁而至,下班后又變成一座空城,白天與黑夜的鮮明對比,曾是不少產業園區的真實寫照。如何突破產業園區建設中城市化功能缺失的這一弊病?我市有著明晰的思路:全力做好產城互動,使工業與宜居生活相互協調發展。
在既定思路的指導下,我市拿出了有力的舉措破解城區與園區“兩張皮”的現象。比如,正加緊建設中的迎客大橋,建成后紫金縣臨江工業園距市區車程僅需10 分鐘,而且該園區位于正加快推進的江東新區核心區內,“城在園里、園在城中” 的格局指日可待。此外,全市 “一區六園”均不約而同地加快完善了園區教育、醫療、商業、娛樂等配套服務。
擴園提升承載能力
在加快產城融合步伐的同時,園區擴能也是促進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去年,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今后7 年,要新開發園區約50 平方公里,新增工業產值3500 億元;到2018 年,全市產業園區開發規模將達100 平方公里。到2020 年河源產業園區工業產值將達4000 億元,實現7 年翻兩番,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
而為了幫助粵東西北地市破解園區擴園遇到的資金瓶頸問題,《決定》明確提出,省財政每年將安排13 億元貸款貼息資金用于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從2013 到2017 年,省財政的資金支持將達430億元。
我市積極搶抓這一重大機遇,從去年起,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輪園區擴容的熱潮,今年1—6 月,“一區六園”基礎設施投入已達9.17億元,擴園2.5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增加1.76平方公里。
點上發展面上保護
今年6 月底,深圳寶安(龍川)轉移工業園內呈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龍川紐恩泰新能源空氣能項目工地上,多棟在建廠房正緊張施工,這是去年5 月同龍川“ 聯姻”的一家知名企業。空氣能是該園的支柱產業,龍川的目標是把該園打造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的空氣能產業基地。目前,已有30 多家空氣能企業抱團入駐。
河源是后發地區,又是廣東省生態保護區,身兼保護與發展雙重責任,注定不能走珠三角的工業發展之路。深圳寶安(龍川)轉移工業園所探索的“企業入園集聚發展”正是我市工業園區發展模式的縮影。如何破解既要保護又要發展的難題?我市根據《決定》中關于“促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一系列文件精神,努力探索“點上發展、面上保護”的園區發展模式,把“一區六園”作為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主戰場。目前,“一區六園”在發展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格局,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電子電器、新型材料、電子科技等主導產業在各園區內“全面開花”。
本報記者 吳志堅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