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283個重點幫扶村要爭做"標桿"
在駐村工作組的幫扶下,我市貧困村的人居環境得到大大改善。圖為和平優勝新聯村村貌一角。本報記者 張濤 攝
日前,省政府官網公布的《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意見》,提出從2014 年起,以縣(市、區)為責任主體,每年整治改善10%以上的自然村(村民小組)人居環境,力爭到2020 年全省基本完成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改善任務,農村基本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實現農村住房安全、飲水干凈、出行便捷、消防安全,建成一批村居美、田園美、生活美的宜居村莊。
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我市近日也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到2017 年底基本建立“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同時提出283 個重點幫扶村要爭做全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標桿村”。
現狀:
幫扶村的環境正在改善
11 月12 日,臨近黃昏,龍川縣四都鎮黃沙閣村籃球場仍然熱鬧非凡,村民徐順旺在跟幾個年青人一起打籃球。這個籃球場就是掛鉤幫扶的深圳新安街道辦出資幫助修建的。記者了解到,除了籃球場外,深圳新安街道辦還投入20 萬元建立了綜合性文化中心,包括黨員活動中心、圖書室、棋牌室、電教室等,為3068 名群眾提供文化休閑場所;投入2 萬元建立了5 個垃圾池,改善農村衛生環境;投入 5 萬元建立1 間衛生室,解決全村村民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投入 5萬元建立了1座公共廁所。
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我市貧困村的掛鉤單位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紫金義容鎮聯光村,在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道路、水利、公共設施、產業以及農房改造集中安置點等項目均進行了科學規劃,項目全部建成后,村居環境將煥然一新。
目標:
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0%以上
《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意見》提出,加快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到2016 年實現全省衛生村受益人口覆蓋率、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到45%和90% 以上。積極構建和完善集公交、培訓就業、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保等服務于一體的“30 分鐘農村基層服務圈”,健全覆蓋農村基層的公共服務網絡,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和設施共建共享。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外,我市一些貧困村至今還無衛生站,村民普遍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對此,市扶貧辦也提出,扶貧要抓薄弱環節,要抓村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明確,我市283 個重點幫扶村要借新一輪扶貧“雙到”契機,爭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標桿村”。接下來,我市將辦好示范點,以點帶面,調動各方積極性,多方籌集資金,加快推進貧困村村道硬底化、農田水利、飲水安全、文體廣場、垃圾收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貧困村落后面貌,提升貧困村人居生活環境。
舉措:
實施七大保護行動計劃
近日,《河源市實施〈廣東省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2014-2017 年)〉2014 年度計劃》提出,到2017 年底我市部分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得到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源污染治理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據悉,我市實施的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主要包括:強化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治理設施建設、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設、開展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監管、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等七大任務。其中,在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將開展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修復、農村水系治理、河道清淤疏浚、生活污水處理以及人居環境整治等為重點的小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推動龍川縣加快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縣試點項目建設,開展10 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
本報記者 張濤 劉曦 通訊員 黃佑添 張勇波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