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霧霾中的兩會"言論引關注 事實真如此嗎
碧水映藍天是市區一道風景線。陳仕平 攝
“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圍繞河源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一委員針對我市空氣環境質量發出“霧霾中的兩會”的感嘆引發了社會關注。今年“兩會”真的被霧霾籠罩了嗎?市氣象部門表示,26 日“兩會”開幕當天,我市處在輕霧天氣,并沒有達到霾的標準。
據市政協委員、市氣象臺臺長巫燕輝介紹,我市氣象觀測結果嚴格按照行業標準進行統計。觀測結果顯示,26 日上午8 點,市區能見度為4 公里,而到了9 點鐘“兩會”開幕時,能見度則達到5 公里;濕度方面,當日上午8 點至10 點,市區濕度穩定在95%左右。巫燕輝表示,按照行業標準,綜合能見度和濕度等,我市26 日的天氣屬于輕霧,并沒有達到霾的標準。
2014年第四季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霧和霾標準有區別
相對全省我市霧霾天氣較少
相關人士表示,近段時間以來,市區上午的能見度確實不佳,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霧而不是霾,市民往往誤將霧當做了霾。記者獲知,雖然近年來“霧霾”一詞出現頻率極高,但霧和霾其實有很大區別。據了解,秋冬季節出現有霧天氣并不罕見,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很容易形成霧,而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并造成視覺障礙的才稱之為霾。
巫燕輝透露,去年全年,我市天氣達到霧霾以上標準的有16 天,相對全省而言,我市的霧霾天氣較少,總體情況比較良好。另外,對比2000 年至2013 年我市霧霾天氣平均數,去年的霧霾天數也在平均數以下。記者了解到,26 日當天,我市空氣質量指數與惠州、陽江均為58,屬于良好等級,并列全省第二。
這段時間空氣在變好
相比去年同期今年初空氣質量更好
“兩會”開幕當天的空氣質量毫無疑問沒有問題,但我市的空氣質量究竟如何?當然不能只通過一天來看。
據市環境監測站站長林小平介紹,自 2013 年10 月1 日我國實施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以來,監測數據表明,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保持良好,去年全年354 天有效天數中,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22 天,其中優為134 天、良為188 天,另有31 天輕度污染、1 天中度污染,沒有出現重度、嚴重污染天氣情況。
據市環境監測站監測,去年第四季度(有效天數92 天),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83 天,其中優為13 天、良為70 天,輕度污染為9 天;2013 年第四季度(有效天數 92 天),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68 天,其中優為10 天、良為58 天,輕度污染22 天,中度污染2 天。再將時間段縮小,今年1 月1 日至26 日,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2 天,其中優為2 天、良為20 天,輕度污染4 天;去年1 月1 日至26 日,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16 天,其中優為2 天、良為 14天,輕度污染10天。
林小平說,上年同期相比,無論是去年第四季度,還是今年頭26 天,市區空氣質量都要好。
還是感覺河源空氣好
經常外出的代表委員點贊河源空氣質量
從直觀的感受來看,也許更便于理解。市人大代表、廣東過江龍酒業公司董事長何偉國說,近年來,由于開拓市場的需要,他經常要到省內、國內各地出差,特別是省內城市,如果可以,他都會盡量趕回來住。“每次出差,特別是在外地住了幾天后,一回到河源,整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空氣好嘛。”何偉國說,我們每天早上、晚上出來散步,可能感覺還不明顯,一旦離開幾天,感覺就特別明顯,相比其他城市,還是河源的空氣好。
市政協委員、廣東嘉豐集團董事長黃經勝是地道的河源人,由于工作關系,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住在廣州和中山等市,不過經常回河源。“河源的變化非常大,空氣很好,非常清新,一早起來,整個人都好像精神很多。”黃經勝說,“我經常帶著家人一起回來,每次回來,我老婆和孩子就住得不愿意走。老婆常跟我說,將來一定要在河源定下來,不走啦”。
去年底,黃經勝委員帶著河源首個電商綜合體項目——百城百匯落戶江東新區,說起回鄉發展的原因,黃經勝說,“主要是河源環境好,這個環境既是好空氣、優質水的自然生態環境,更是河源政府部門的營商環境,百城百匯在全省很多市都已完成布點,總部就在河源”。
燃煤企業源占16.25%
PM2.5、PM10來源還有多種其他因素
據市環保局介紹,2014年監測結果顯示,市區環境空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均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02)一級標準限值,影響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為PM2.5和PM10。
為找準影響我市環境空氣質量顆粒物(PM2.5 和PM10)的主要來源,我市委托了暨南大學于2014 年7 月和8 月在我市市區進行顆粒物在線源解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影響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顆粒物來源主要包括機動車尾氣、揚塵(包括建筑施工、道路揚塵等)、工藝工業源(指鋼鐵、有色冶金、建材、石化化工和廢棄物處理等行業生產過程產生的顆粒物廢氣)、燃煤企業源、生物質燃燒(包括秸稈、垃圾、枯枝殘葉露天焚燒、森林火災等)、純二次無機源(指由NOx、揮發性有機物等經大氣化學過程轉化而來的大氣污染物)、海鹽(指從海洋經大氣傳輸帶來的大氣污染物)及其他等 8 種, 所占比例分別為:機動車尾氣占 19.9% ,揚塵占17.25% 、工藝工業源占 17.4%、燃煤企業源占16.25%、生物質燃燒占13.6%、純二次無機源占3.35%、海鹽占 4.55%、其他占7.7%。
本報記者 黃冉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