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政府表彰22位熱心公益為河源奉獻港澳委員
市政府對22 位市政協港澳委員進行表彰。譚興孚 攝
昨日,市政府召開表彰會,對熱心公益的22 名市政協港澳委員進行表彰,并為他們頒發牌匾。獲得市政協港澳委員捐資支持建設項目的單位代表市婦幼保健院、市公園西小學負責人到場見證。
據介紹,近年來,市政協港澳委員除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參政議政外,還積極支持河源民生公益事業,他們或樂于扶貧濟困,或心系教育事業,或為民辦實事好事,捐資近1000 萬元支持市婦幼保健院新院等重點民生項目建設,為河源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弘揚義舉、廣善傳德,我市對朱惟勤等22 位支持河源公益事業的市政協港澳地區委員進行了表彰。通過此次表彰,希望我市全體政協委員以朱惟勤等22 位港澳地區委員為榜樣,認真履職,更加關注民生、熱心公益,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為推動河源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建設幸福河源做出新的貢獻。
附受表彰委員名單:
朱惟勤、梁嘉聰、施春利、吳衍捷、何永恒、彭火先、周彩花、黃敬、楊文聰、劉麗嫻、張志強、葉長春、候添興、黃少華、陳智健、鄧禮瑤、曾志強、陳灝斌、梁耀權、楊燕、袁偉昌、黃曄。
黃敬 心系公益皆因“鄉情”
一個離開河源40 余年外出創業的企業家,卻始終放不下河源的教育事業,他就是市政協港澳地區委員黃敬。
黃敬出生于河源龍川縣,上世紀70 年代他前往香港創業,如今是麥斯迪埃城市可持續發展集團董事長。在香港他總是推介河源,把河源的一方好水宣傳出去,近年來他曾多次帶領香港學生來我市交流學習。 2013 年,我市遭遇了“8·16”特大水災,黃敬捐出數十萬元,為我市受災人民雪中送炭。
黃敬告訴記者,之所以積極推廣河源、熱心河源的公益慈善事業,皆因那一絲抹不去的“鄉情”。“這么多年來,我最關注的還是河源的教育事業,如果條件允許,我希望能夠在河源建造一所私立學校,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
黃少華 樂意支持教育事業
“只要是有關教育的,我都很樂意捐款。”市政協港澳委員黃少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公益事業上,他捐助較多的是建設學校的教學樓,目的是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環境。
黃少華是香港科勁(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雖然他不是河源人,但樂善好施的他一直以來對河源的公益事業都很關注。黃少華告訴記者,他10多年前就開始支持河源的公益事業,當時,他偶然聽公司司機說起,紫金縣藍塘鎮藍塘小學的教育環境較差,學生們在很破舊的教室上課。向來重視教育工作的黃少華花了6個多小時開車來到藍塘,看望學校的師生們,當看到藍塘小學的現狀后,他決定捐助10多萬元建設教學樓,讓孩子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除了重視教育外,黃少華也很關注農村的醫療環境,當他聽說紫金縣重建中醫院時,他又拿出100 萬捐助紫金中醫院建設,為紫金醫療事業出一分力。
張志強 每年數十萬支持家鄉公益
“我出生于紫金,是土生土長的河源人,我的根在河源,我很樂意為家鄉父老鄉親做些實事。”市政協委員、香港愛德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強告訴記者,雖然自己1979 年就去了香港打拼,但致富不忘家鄉情,2008 年他回到河源投資興業,多年來一直關注河源的公益事業,并身體力行。在家鄉農村修路、修繕敬老院、資助貧困大學生等各項公益慈善事業上,張志強每年都會投入數十萬元。
“我小時候也是窮苦出身,現在有能力能為家鄉做點事,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張志強說,公益慈善事業是人內心深處對美好的一種追求與向往,每個人都應該去做,做善事不分大小。他會一如既往支持家鄉建設,并會動員更多在港鄉親關注河源,合力建設幸福河源。
本報記者 戴湄 譚興孚 黃冉 實習生 張曦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