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問題肉" 推進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

核心提示:
類似收購販賣病死豬的事件,在網上能搜到一大堆。而隨意丟棄病死畜禽也是很多地方存在的一大問題,不僅污染環境,還極易引發重大疫情。如何妥善處理各類病死畜禽的“后事”,社會各界一直非常關心。日前,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年出欄量在50 萬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大縣(市、區)、年出欄量在1500 萬只以上的家禽養殖大縣(市、區),原則上要在2019年12月底前建成專業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記者昨日了解到,目前我市正按照相關要求,穩步推進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
辦好病死畜禽“后事”
《意見》綜合運用財政、保險、信貸等政策手段,加大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明確提出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列入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信貸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和保險機構參與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
以保險部門為例,《意見》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作為保險理賠的前提條件,不能確認無害化處理的,保險機構不予賠償。同時鼓勵保險機構與無害化處理單位合作,優化理賠流程。
為此,我市業內人士認為,這不僅從源頭上約束了承保畜禽病死后的處理行為,還為科技化規范處理畜禽尸體的企業贏得了發展機遇,為促進公共衛生安全、畜禽源性食品安全建設帶來了福音。
落實仍須多方合力
病死畜禽規范處理固然重要,但僅僅依靠《意見》顯然不夠,難免存在收益是否覆蓋處理成本、投保養殖保險是否劃算、對沒有參保養殖戶無法約束等諸多問題,導致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形成“盲區”。因此,有必要從公眾參與、媒體監督等多方面形成合力,落實好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
不僅如此,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包括我市在內,目前各地病死畜禽處理基本采用填埋的方式,建設專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的費用是一大難題。一些基層畜牧獸醫站點反映,每年用于病死畜禽打撈、運輸、填埋的處理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因為經費來源極其有限,病死畜禽時常得不到及時處理,也不能完全根除不法商販收購加工病死畜禽的問題。
對于建設專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有業內人士建議要從國家、省的層面考慮,無害化處理的設備設施、運輸工具、運轉經費等需安排必要的資金予以補助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建立病死畜禽收集系統和集中處理系統,實現病死畜禽及時處理、清潔環保、合理利用。
無害化處理需提高公眾意識
“病死畜禽不準轉運、不準銷售、不準屠宰、不準食用,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嚴厲打擊丟棄、出售、販賣病死畜禽違法行為!” 在我市一些屠宰場和養殖場,細心的市民會發現這些宣傳標語。
病死畜禽可能攜帶傳染病病原體,市民食用后,有可能導致人畜共患病或發生食物中毒等事件。想要確保病死畜禽不流通,攜帶病原體不擴散,就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一些養殖戶對病死畜禽的危害性,對非法拋棄病死畜禽和加工、出售病死畜禽產品等違法行為的認識不高。為此,今年1月,我市開展了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制度宣傳月活動,以發放宣傳單的形式,就病死畜禽的危害、如何辨別及怎么處理病死畜禽進行宣傳。
據悉,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在養殖、屠宰、經營、運輸等環節,我市對于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病死畜禽的“后事”基本能得到妥善處理,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