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掘金"| 古竹新圍村發展"林下經濟"成效顯著
看到收獲的生姜,荔農賴佰昌喜不自勝。
中秋將近,江東新區古竹鎮新圍村荔枝園里一派忙碌,不少果農忙著給荔枝剪枝。前日,記者看到,村民賴佰昌家的果園里,一棵棵今年換代的新品種荔枝新苗長勢良好,迎風搖曳。而荔枝樹間隙,一株株生姜長勢格外旺盛,與枝頭的荔枝新苗相互輝映,給秋日的荔枝林增添了無限生機。
賴佰昌告訴記者,不要小瞧了這些生姜,今年賣生姜的收入已有幾千元了,“今年年成不好,荔枝收獲不好,但生姜收入卻是大增,有效地彌補了果園的損失。”
記者昨日從市林業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出臺相關政策扶持林下經濟發展,計劃從今年開始,加快培育不同類型、獨具特色的林下經濟基地,每年突出抓好3—5 個連片規模較大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通過“一區一業”“一村一品”等建設活動,打造一批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林特產品生產基地。
“老把式”愛搗“新發現”
1985 年,賴佰昌一家從邊遠的廖坑搬到新圍村落戶,花了3 萬多元買下10 畝左右的山地使用權,當年就種下了荔枝。荔枝很快就收到了效益,后來他又用荔枝林來養蜜蜂,收益大增。短短幾年工夫,他就在村里率先蓋起了“荔枝樓”。賴佰昌也算是一位種荔枝的“老把式”了,但他思想開明,從不拒絕種果新技術。
今年3 月份,古竹滿山紅合作社組織一些專家到果園為荔枝種植“把脈”。專家建議果農要更新換代,種植新品種糯米糍,他第一個站出來響應,拿出家里的近百株荔枝樹做實驗,就目前的效果來看,換代后的新苗成活率達到九成以上,效果不錯,最遲后年就會有收益。換代切割的荔枝葉如何處理?一般村民都拿去白白燒掉,但賴佰昌卻動起了腦筋:荔枝葉也是很好的肥料,何不拿來埋生姜?說干就干,沒想到這一“新發現”真讓他賺了不少錢。
“守著‘寶貝’卻沒飯吃。咱不干這事,要干就要干好!”賴佰昌挺認真地說。嘗到林下種姜甜頭的他信心十足,計劃明年擴大規模,再更新換代一批荔枝新品種,在荔枝林四周也都埋上生姜,實現“林上林下雙收益”的目標。
“逼”出來的“新念頭”
如果說,賴佰昌是主動搞林下經濟,那么同村的黎貴強搞林下經濟則是“逼”出來的。一見到記者,黎貴強就說,對于他家荔園來說,今年是少有的災年,掛果罕見得少,幸虧他嘗試發展林下經濟,養果園雞,種植生姜、土豆,收入還過得去。黎貴強今年50 歲,種果至少也有20 年了,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包括他家在內,竹蒿片石和豐門坳所處的山谷有500畝左右的荔枝無收益。
“活人還能被尿憋死?”想想還是有辦法補救的,黎貴強說,他計劃在荔枝園里養殖 2000 只胡須雞,一般情況下,6 個月以上可長到差不多5 斤,在年底出售,照目前每公斤 36 元計算,收益應該也不少。“林下養胡須雞,雞吃蟲,還吃草,不僅節約土地、飼料成本,同時雞糞肥地,荔樹長勢好,一舉兩得。” 黎貴強頭頭是道地說。記者在現場看到,首批100 多只胡須雞已“進駐”荔枝林,個個毛色光亮,活躍在荔枝林中,歡暢地四處覓食。
黎貴強說,他還有個“遠大”計劃,想與周圍幾家荔枝種植戶商議,合力辦一個“農家樂”觀光基地。附近荔枝種植戶有養豬的、養雞的、養魚的、養田螺的,全部純天然種養。目前新圍村離汕堪高速公路古竹出口僅2 公里,村道已通往荔枝林深處,“只要打好生態牌,把客源吸引過來,發展農家樂應該不成問題。”黎貴強說。
讓荔枝林“流金淌銀”
記者從古竹鎮了解到,目前該鎮滿山紅荔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引導當地荔枝種植戶利用當地豐富的荔枝林,采用“林藥” “林菌”“林畜”“林禽”“林蜂”等模式發展林下種養業。“要讓荔農口袋‘日漸豐盈’,圓 ‘綠富雙贏’夢!”該合作社理事長葉濃青也表示,將利用林下產業的產品資源,拉長荔枝林下經濟產業鏈,利用景觀等發展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生態療養等產業,打造全市知名的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林特產品生產基地。
目前我市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導向作用,落實《林業貸款中央財政貼息管理辦法》規定的林下經濟貸款貼息扶持政策。一些地方還增加了對林下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重點支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與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通過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支持林下經濟優勢產品集中開發。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后將抓住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的良好機遇,幫扶一些林下經濟優勢地區,打響一批林下經濟產品品牌,把河源優質的綠色林產品直供到深圳等珠三角地區,引爆河源林業蘊藏的巨大發展能量,做好林下“掘金”、“綠富雙贏”這篇大文章。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