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凝心聚力緊抓機遇 努力建設宜居幸福城
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紫金縣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立足紫金是林業生態縣、革命老區縣、山區貧困縣的基本縣情,按照“十三五”規劃和年初既定的目標,明確工作重點,強化責任落實,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機遇,在主動融入珠三角、全面融入深莞惠經濟圈上主動作為,充分發揮自身地緣、交通、生態環境等優勢,突出“三大抓手”,緊緊圍繞增加群眾收入、壯大財政實力、保護生態資源,努力建設生態條件好、經濟發展快、文明程度高、生活環境優的新紫金,實現了“十三五”規劃良好開局,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5 月12 日,深圳市龍華新區-紫金縣對口幫扶產業轉移項目簽約儀式在龍華新區舉行,紫金縣人民政府分別與深圳穩健醫療集團和深圳市順城基實業有限公司簽約,兩個計劃總投資16 億元的項目落戶龍華(紫金)產業轉移工業園。
工業立縣
1-4月份,園區實現企業總產值20.5億元
2016年,紫金縣經濟主要預期目標:確保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力爭達到9.5%;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增長11.5%和 12%;農業總產值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圍繞這季既定目標,紫金縣牢牢抓住“工業立縣”,圍繞“一縣三園”的發展思路,以創辦“工業新城、產業新園”為目標,以效益園區為抓手,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全力抓好園區開發建設,促進工業經濟增量增效。
今年,紫金縣全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強化與龍華新區合作,積極探索BT、BOT、 PPP 等融資模式,完成園區用地規劃調整,共同加快推進園區“三通一平”、綠化亮化、排污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力促臨江產業園向東擴園2平方公里,與金珠工業園實現連體對接,加快商貿大廈、商業市場等功能性配套項目建設,實現園區平臺功能大提升。全年計劃完成征地2000畝、平整土地700畝以及市場、活動廣場、兩個酒店項目的配套建設。充分發揮汕湛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的優勢,抓好紫城產業園首期2平方公里征地拆遷和安置區建設,與縣城新區開發形成 “產城融合”發展格局;扎實推進藍塘工業園 30平方公里規劃編制,加快形成“一縣三園” 驅動發展格局。
“工業強,則百業強;工業興,則萬事興。” 為了振興經濟發展,5月6日,紫金縣專門召開全縣工業經濟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時期工業經濟工作,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工業經濟加快發展的意見》,動員全縣上下迅速掀起新一輪工業經濟建設熱潮,努力實現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聚焦市“四個一批” 和“雙百億工程”,搶抓中興通訊在河源投資建廠的機遇,圍繞電子、電器、機械制造等主導產業,積極承接深莞惠特別是深圳的產業轉移,深化與深莞惠的產業鏈分工合作,力爭全年引進項目10 個以上,合同投資額45 億元以上。
今年1-4月,園區洽談的項目26個,合同投資額80.4億元;完成簽約落戶項目9個,合同投資額41.8億元;在建項目13個,合同投資額20.9億元;新開工項目3個,合同投資額8.8 億元。在落戶園區的項目中,超億元的項目有豐盈磁性材料、厚威包裝、錦紅興電子通訊、中科興業高新材料等項目,初步形成了電子電器、機械制造、商務服務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全力推進已簽約項目,特別是年初與龍華新區共同舉辦的招商推介會簽約引進項目加快建設,力爭新增投產項目10 個以上,完成投資20億元以上。積極引導企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企業在自主創新、智能制造、“互聯網+”等方面發力給力。推進特色資源整合壯大發展,深化技術改造升級,大力推進鐵礦、瓷土等礦產資源產品深加工,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
據悉,1-4 月份,園區實現企業總產值 20.5億元,同比增長4.9%;實現企業增加值 5.39億元,同比增長5.39%;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79億元。1至5月,該縣地稅收入23751 萬元,同比增長28.1%。
紫金縣臨江產業園全景。本報記者陳仕平航拍
交通建設
為經濟發展提速提供強力引擎
路通財通。去年,紫金縣第一條過境高速汕湛高速公路揭博段如期建成通車,紫金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歷史突破,全縣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固定投資100.7億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資96.5億元,普通公路(包括省道、縣鄉公路及橋梁建設,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設投資4.2億元。目前,全縣縣鄉公路里程達 3309公里。此外,完成了503公里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底化、102公里縣道和縣養道路路面大修和升級改造。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 “十三五”開局之年,紫金縣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設粵東西北地區快速交通體系的機遇,圍繞“對外快速連通、對內全面暢通”的目標,以融入深莞惠經濟圈為動力,紫金大力推動連通深莞惠和汕尾等粵東地區的重大交通設施建設,重點做好服務工作。汕湛高速公路紫金段與已建成的廣河高速公路相連接,在紫金縣境內經過8個鎮40個村,設置水墩、紫金東、紫金西、九和、藍塘、義容、古竹7 座互通立交和1個服務區、2個停車區,全線采用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為120公里,投資96.5億元。紫金縣大力推進交通重大項目建設,確保汕湛高速紫金西連接線上半年建成通車;全力以赴完成河惠莞高速龍川至紫金段涉及的征地拆遷工作,確保項目今年全面動工建設;全力爭取河惠莞高速紫金至惠州段下半年動工建設,積極推進河惠汕高速、龍(川)汕(尾)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同時,全力推進省道S242線縣城段改線工程、鳳安新村大道等重點項目建設;啟動縣城城西一級樞紐客運站建設,大力改善該縣的交通條件。
這一樁樁好事,使得紫金縣交通條件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不僅使得紫金人民的出行更加順暢便捷,而且意味著紫金從此真正打開“山門”,徹底改變了紫金交通落后的面貌,為縣域經濟發展換擋提速提供了強有力的引擎,為有效融入“深惠莞3+2”經濟圈提供了加速器。
紫金縣人民醫院新院建設。
宜居城鄉
重點做好“南擴”和“西優”兩項工作
近幾年,紫金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發展理念,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清潔衛生、水環境“三大專項整治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了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紫金縣委、縣政府以縣城擴容提質為抓手,建設幸福紫金、宜居紫金。按照“拉身架、延骨架、通筋絡、暢血脈、強功能、嚴管理”的思路,科學規劃縣城和各鎮圩鎮,加快推進城鄉擴容提質工作。在擴容方面重點做好“南擴”和“西優”兩項工作。南擴,即以省道S242線縣城段南移為支撐,以縣城新區為核心區,把縣城區域向南擴展約8.5平方公里,促進縣城拉開框架、完善功能,推動各鎮提升空間、持續發展。西優,即在縣城西部汕湛高速紫金西連接線、河惠莞高速互通和兩條國道的交會處,優化縣城門戶設計,建設美麗門戶。在提質方面重點以推進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和“省文明縣城”為抓手,深入實施“五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文化)工程,推進集貿市場改造等重點市政建設,加快“一江兩岸”景觀提升建設,力爭啟動秋江小區老城改造項目,升級改造和建設一批市政道路,強化縣城管理,不斷改善縣城宜居環境。
據悉,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城鄉宜居環境,紫金縣先后投入4200多萬元,全面完成16個鎮生活垃圾中轉站建設。270個村(社區)全部落實了專職保潔員和保潔經費制度,2014年順利通過省衛生縣城復評。“十二五”期間,該縣境內東江、韓江流域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大氣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在一級標準。2016年紫金縣6個列入省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的97.12公里河道治理項目全部動工建設,截至目前已投資3294萬元,完成治理河長 10公里。自去年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以來,已治理柏埔河、洋頭河、秋香江支流、中壩河干流、秋香江干流等共計河長87.7公里的5個治理項目。通過治理,縣城的防洪標準已提高到50年一遇,中心鎮提高到20年一遇。其他中小河流提高到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治理后的中小河流河面普遍拓寬了30%以上,恢復了河道正常行洪功能,降低了山洪災害損失,確保了山區中小河流行洪順暢。同時,除今年開工建設治理的6個項目外,該縣在2017年還計劃實施柏埔河(長岌水)、洋頭河(赤炮水、桂山水)、中壩河(富坑水、廣福水)、秋香江干流(上瀨水、大田水)、秋香江一級支流(朗坑河)、上莊水治理工程共6個項目,河長47.86公里。屆時全縣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將達到17個,治理河長232.68公里。
精準扶貧
3年確保脫貧25504人相對貧困村摘帽
在“十二五”期間,紫金縣通過兩輪扶貧工作,大力推進各項民生工程項目,扶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貧困村面貌顯著改善,120個省定貧困村集體經濟達到5萬元以上,11590戶、55311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今年,新一輪扶貧工作的號角再次吹響,為打贏新時期脫貧攻堅戰,紫金縣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立足紫金基本縣情,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以“兩個確保、兩個爭取”為目標,精準識別、精準發力、精準脫貧,堅決打好打贏打實3 年脫貧攻堅戰,為2018 年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目標任務:三步走實現“兩確保”“兩爭取”
以2015 年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的標準,認定全縣農村8870 戶,25504 人為相對貧困人口(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736 元國家扶貧線的貧困戶有4331 戶7213 人)、省認定的 54 個重點幫扶村和縣直幫扶的60 個行政村為主要幫扶對象。按年度分三步走:到2016 年底,7651 人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到2017年底,10200人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到2018 年底,7653 人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且全部相對貧困村摘帽。
到2018 年,紫金要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確保到2018 年全縣191 個面上村,有勞動能力的相對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占當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低于45%,即不低于 7365元;符合政策的全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相對貧困人口納入低保,全部實現穩定脫貧。54 個省重點幫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當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確保全部出列;通過3 年脫貧攻堅,確保到 2018 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 萬元及以上。爭取到2018年,村級辦公條件有較好的轉變,爭取村基礎設施有較好的轉變。
組織保障:勇擔脫貧主體責任和幫扶責任
為打贏新時期脫貧攻堅戰,確保紫金縣2018 年與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紫金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執行組長的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扶貧工作,主抓精準扶貧的主體責任和幫扶責任,堅決打贏3 年脫貧攻堅戰。
嚴格落實脫貧主體責任和幫扶責任, 縣直單位負主要責任、鎮負主體責任、村負屬地落實責任、幫扶干部負聯系落地責任。成立縣駐鎮幫扶工作組,建立幫扶單位駐村扶貧工作隊,具體做好精準識別、建檔立卡、進度安排、項目落實、政策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指導檢查和組織考核等工作。縣與鎮、鎮與村逐級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把精準脫貧任務完成情況作為鎮、村、縣直幫扶單位主要領導述職考評的重要內容。同時,建立干部職工結對掛鉤幫扶聯系貧困戶制度,縣領導及幫扶單位干部職工結對掛鉤聯系貧困戶,開展“一對一”或“幾對一”的幫扶聯系活動。制定結對幫扶聯系戶的3年脫貧規劃和年度幫扶工作計劃,落實幫扶舉措,全程代辦服務,確保穩定脫貧。
探索創新: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開創扶貧新路子
紫金縣經過前兩輪“雙到”扶貧,還有134個村未實現幫扶。在此次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省定的相對貧困村54 個,剩余的80 個面上村,全部由市直單位、縣直單位幫扶。至此,三輪 “雙到”扶貧工作覆蓋了全縣245 個村,確保全部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同時,立足獨特的資源優勢,紫金大力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各鎮充分挖掘各地的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一批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特色產業格局,像龍窩、南嶺等鎮的茶葉,紫城鎮的油茶,敬梓鎮的密柚等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建設一批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特色產業格局,走出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一條新路,真正強化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實現穩定脫貧。
本報記者 梁小鴻 特約記者 葉戰祥 鄧建基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