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 市民期盼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和再就業問題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 利益,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 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 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 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
連日來,針對就業問題,本報記者走進基層,傾聽我市普通群眾 對于就業的心聲,帶回他們的美好期盼。
大學生:
回河源奉獻青春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 則國家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 出,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 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 體多渠道就業創業。看到這 里,明年將畢業的旅游管理專 業學生劉曼對找到一份滿意的 工作充滿信心。
“我是要回河源工作的。” 劉曼是東源人,目前正在廣州 一家五星級酒店實習,她說,河 源是自己的家,她擇業首選就 是河源。“當初選擇旅游管理, 就是為了回家工作,因為河源 就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劉曼 說,大學期間,她時刻關注著河 源旅游事業的發展,河源開發 了哪些旅游項目,哪個旅游景 點又提升了,又有哪些大酒店, 她都一清二楚。
黨的十九大還提出鄉村振 興戰略,農村旅游也迎來了新 時代,劉曼也想投身到這個大 潮里面,到鄉村的旅游景區奉 獻青春,她說:“我特別愿意去發 掘和探索旅游管理實踐中的經 驗,有機會,我也想在旅游管理 領域繼續深造。我期待國家在 未來會更加繁榮昌盛,讓我們每 個人的生活能夠做出自己想要 的選擇,迎來自己的發展機遇, 度過一個非常精彩的人生。”
就業者:
期盼我市出臺針對性政策
羅丹丹是汕頭人,2008 年 嫁到了河源東源,之前她與丈 夫兩人都在東莞工作,去年才 回到河源。目前,羅丹丹在今 日頭條河源站做業務員,丈夫 在家做點農產品生意。對于黨 的十九大提出的“大規模開展 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 性就業矛盾”,她深有感觸。
“到河源來,我發現文職類 工作工資比較低,而且提供給 男士的工作崗位比較少,結構 性就業矛盾仍然存在。”羅丹丹 的丈夫回到河源后還未就業, 目前在家做點農產品生意,但 還是想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羅丹丹表示,十九大提出的政 策很好,但畢竟是指導性的,希 望市委、市政府能貫徹落實好 十九大精神,出臺更加具體、更 有針對性的政策,切實幫助到 失業人員。
談到要大規模開展職業 技能培訓,羅丹丹覺得很好, 她認為技能培訓能提升就業 者的素養和專業技能,幫助實 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她說: “ 在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希 望職業技能培訓也能更專業 化、精準化,幫助河源失業人 員以及那些游手好閑的年輕 人實現上崗就業,讓他們人人 有事干,也能讓社會更穩定、 更和諧。”
貧困戶:
能在家門口就業真開心
就業,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最 好保障,其在解決貧困問題中具有 立竿見影的效果。“離土不離鄉、就 業不離家”更是大多數貧困群眾的 愿望。這不,前幾天,記者見到連 平縣田源鎮田西村貧困戶鄭日英 時,她正跟工友們在上百畝鐵皮石 斛基地大棚里采摘長勢旺盛的石 斛。她喜滋滋地說,這石斛價格 好,需求也旺,這天天都有活兒干, 一般每天能賺60 元錢,不出村就能 掙到錢,實現脫貧近在眼前,想想 都開心。她說,以前一直都想務工 掙錢,可是村距離縣城太遠,沒想 到駐村工作隊幫助牽線找了這么 好的就業機會,可以在家門口基地 里上班,不僅可以掙錢,每天還可 以回家照顧家里,心里也特別高 興,感謝黨感謝政府給了這么好的 機會,她會好好工作,努力改善家 里的經濟條件。
鄭日英說,黨的十九大召開, 自己通過電視收看,心情非常激 動,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駐村工作 隊給村里帶來的改變。如今,村里 環境變美了,生活變便利了,還給 像她一樣的貧困戶找到了就業機 會,幫助她們走向致富的道路。據 她介紹,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駐 村工作隊深入她家詳細解讀了黨 的各項惠民利民政策,并注重扶貧 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鼓勵她家因 地制宜發展產業,盡快甩掉貧困的 “帽子”。
最近,我市正全力認真梳理精 準扶貧項目金融服務需求,掌握 扶貧項目安排,把國家扶貧金融 政策與貧困村實際精準對接,扶 持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形成企業 與銀行、貧困戶的“利益共同體”, 確保金融貸款效率最大化。了解 到這一點,鄭日英表示,條件成熟 的話,自己也想通過向銀行貸款 來發展種養業,多渠道增加家庭 收入。
職校老師:
希望給學生更多就業扶持政策
謝小青在河源理工學校從事 招生與就業工作已經有六七年時 間了,他將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 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變化看在眼 中,體會很深,“黨的十八大以來, 就業形勢向好,尤其是職校學生, 更是受到人力市場的青睞,加之 學校也積極在專業設置上貼近市 場,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建的力 度,為畢業生提供更高質量、更充 分的就業,我們職校學生的就業 率一年比一年高。”
高校畢業生就業一直是就業 工作中的重點。謝小青表示,自 己一直很關注學生就業方面的政 策信息,“黨的十九大提出,提供 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 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 道就業創業;習近平總書記、李 克強總理也曾經提出,職業院校 一定要加強與企業的溝通。我們 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 將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目前 正在推進校企共建,要求企業更 深入地加入進來,例如教材編制 方面。”
黨的十九大給未來5 年我國的 發展繪制了藍圖,指明了方向。對 于未來,謝小青表示,希望國家有更 多扶持學生就業的政策出臺,在政 策上、資金上幫助高校畢業生實現 更充分就業,“另外,也希望國家或 教育部門加大對職業院校就業方面 的引導和支持,包括學制問題,在實 施‘2+1’模式之外,也可以嘗試下 ‘2.5+0.5’模式。”
■ 記者手記
以人為本,以提高素質促進就業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 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民生” 已成為關鍵字眼,其中,更是以較大 的篇幅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 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眾 所周知,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想改 善民生水平、實現全面小康,乃至實 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 偉大中國夢,需要首先解決就業問 題,保證人人“學有所用、勞有所 得”,實現人生價值。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就業 總量上升,更多新興職業出現,相應 的就業者面臨更多元化的選擇,可 以盡情嘗試個性化工作。但同時, 要想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也需要 就業者自身和政府部門雙方作出更 多努力。首先,就業者自身要提高 危機感,不斷學習,提高技能水平; 其次,政府部門要以人為本,全面普 及基本教育,開展專業化、精準化、 全方位的更大范圍的職業技能培 訓。一方面,這是實現更高質量、更 充分就業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工智 能的快速進步也逼迫著人們不斷地 學習與進步,使自己成為高度專業 化的人才。
“用人工智能寫新聞”的報道已 經不是新聞了,而在日前,一篇題為 《別了司機!剛剛,深圳打響第一 槍》的文章在網絡上流傳,稱深圳公 交開始實現無人駕駛。這個消息后 來雖被定義為謠言,但從科技發展 趨勢來看,未來有一天,社會上一些 重復性的、純勞力的、低水平的勞動 終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只有與時 俱進,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
本報記者 楊容 鄭婷影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