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3年空氣質量穩步提升
去年河源空氣質量全省排名第3
空氣質量連續3 年提升
閱讀提示:
近日,省環保廳通報了2017年全省空氣質量狀況,我市環境空氣綜合質量指數3.37(注:綜合指數越低,表明環境 空氣質量越好),全省排名第3,在全省地級市排名中,由2014 年的第11名躍居至2017年的第3 名,空氣質量達標率從2014 年的91%提升到2017年的97.5%,我市環境空氣質量連續3年提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份優異的空氣質量成績單,正是近年來 我市堅持“綠色發展、綠富雙贏”的結果。我市以打造“廣東綠谷”為載體,認真貫徹落實“大氣十條”,以不斷改善我市 環境空氣質量為主要目標,大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我省對各地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考核中,我市在2015、 2016 年連續兩年獲得優秀。
成效
3年來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空氣質量達標率穩步提升,2014、2015、2016、2017年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依次為91% 、96.2% 、97.3%、97.5%;空氣質量在全省綜合排名中分別位列第11名、第7名、第5名(與惠州并列)、第3名(與茂名并列)。
2014-2017 年我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和在廣東省地級市中排名變化。
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增 加,環境監測數據顯示,2017 年,我 市市區空氣質量優的天數為183 天,良的天數為173 天,與2014、 2015、2016 年相比,空氣質量達到 二級以上天數有所增加,2015 年比 2014 年增加了29 天,2016 年比2015 年增加了4 天,2017 年比2016 年增 加了1 天,也就是說與2014 年相比, 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增加了 34天。
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值連續4 年下降。其中,PM10濃度由2014年的 58 g/m3下降到2017 年的48 g/m3, PM2.5 濃度由2014 年的39 g/m3 下 降到2017 年的29 g/m3,各項污染 物濃度均值達到年均濃度限值二級 標準(GB3095-2012),其中SO2、 NO2 濃度均值和CO第95 百分位數 達到年均濃度限值一級標準 (GB3095-2012)。
措施
打好空氣質量保衛戰
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的背后,凝 聚著科學運籌的思路與舉措。2014 年,我市成立了市長親自掛帥的大 氣污染防治工作指揮部,下設工業 減排組、環境監管組、燃煤控制組、 機動車尾氣達標組和揚塵管控組, 全力推進“五大治污”工程。同時, 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協調聯動,形成 各縣區政府、市直有關部門齊抓共 管的良好局面。此外,我市還加強 區域合作和交流,2017 年簽訂了《深 莞惠經濟圈(3+2)大氣污染聯防聯 控工作機制協議》,強化聯合環境執 法監管,共同應對大氣污染,持續改 善環境空氣質量。
2014-2017 年我市PM2.5 年均濃度變化。
2015-2017 年,我市連續3 年開 展大氣環境綜合整治“百日行動”, 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工業減排、燃煤 控制、機動車尾氣達標、揚塵管控、 環境監管等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 法行為,大力整治大氣污染,有效 提升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同時,成 立巡查督查小組每日對我市中心 城區工作情況進行巡查督查,發現 問題及時拍照取證后發送至微信 群,相關部門及時整改,取得了明 顯成效。
為加強污染天氣會商和應對, 我市通過建設環境空氣質量預報 預警系統,實現每周趨勢預報、未 來3 天AQI范圍及首要污染物精細 預報的常態化工作。市環保局與 市氣象局簽訂了《共同推進空氣質 量預報預警工作合作協議》,制定 了《大氣(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會 商工作方案》,建立環境空氣質量 日常會商制度和大氣重污染專家 會商機制等,充分發揮環保、氣象 部門的優勢和職能作用,為我市環 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工作能夠良 好運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 基本能實現空氣污染事件的預報 預警。同時,制定印發了《河源市 污染天氣應對方案》,加強事前預 防和應對,針對可能污染天氣,提 前啟動應對措施,有效預防污染天 氣的產生。自2017年以來,共啟動 污染天氣應對5 次,有效降低了污 染水平。
本報記者 劉曦
通訊員 黃佑添 張勇波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