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中的匠人情懷 記紫金南嶺鎮莊田村茶匠范東華
茶香中的匠人情懷
記紫金南嶺鎮莊田村茶匠范東華
在紫金種茶行業,一說到南嶺莊 田村“茶匠”范東華,無人不知,無人不 曉。在去年9 月舉行的2017 廣東省茶 行業(茶葉加工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 中,他從參賽的全省110 名制茶能手中 脫穎而出,一舉斬獲了綠茶組銅獎。 他不但炒茶技術超群,而且負責的紫 金升華農民專業合作社制茶車間的加 工量更是令人眼羨,每年出產干茶達到 2.5 萬公斤,在全市同類合作社中排名 居前列。近日,記者慕名深入紫金縣南 嶺鎮莊田村,采訪了“茶匠”范東華。
“茶匠”不簡單
當日上午,在南嶺莊田村升華農 民專業合作社炒茶車間里,記者見識 了范東華的炒茶“絕技”,只見他手掌 朝下,快速地將青葉在近200℃的電炒 鍋鍋底劃出一道道美妙的弧線,然后 瞬間撩起一捧青葉,手掌一翻,青葉 如雨點般落回鍋里,如此這般,循環 往復……制茶行業的人都知道,純手 工制茶是件很辛苦的事,整個制作工 序一氣呵成,至少需要4-6 個小時,既 要充分把握好溫度、時間、力度等諸多 要素,精確掌控炒茶的每道工序,還要 忍受炒鍋的高溫炙烤。范東華說,每一 步、每一個環節,炒茶者都必須全力以 赴,哪怕一道工序不到位,都會影響到 成品茶的品質,只有經過一道道工序精 心操作,才能制出最好的茶葉。
范東華(右)傾心傳授制茶技藝。
在當地茶農眼中,范東華的炒茶 技藝那是頂呱呱的,而在兒子范木生 眼里,范東華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匠 人”。范木生今年23 歲,去年從福建天 福茶學院畢業后就一直跟著“匠人老 爸”悉心學藝。記者在炒茶車間看到, 5 名一線炒茶工人中,范木生就是其中 一個,干得熱火朝天,流的汗一點兒也 不比其他工人少。
一年加工2.5萬公斤
范東華不但炒茶技術超群,而且 負責的紫金升華農民專業合作社制茶 車間的加工量也令人眼羨。每年從制 茶車間出產干茶葉達到2.5 萬公斤,用 范東華的話來說“單就每年加工量而 言,在全市不敢說,在紫金那應該是排 在前列的”。
記者在現場看到,制茶車間里機 器轟鳴,除了原有的4 名炒茶熟練工 外,今年還專門聘請了6 名臨時工人。 除加工自家茶園100 多畝出產的茶葉 外,范東華還幫助村民代加工茶葉,如 今每天加工茶青達到2000 至2500 公 斤。記者遇到南嶺茶農溫南勝,他家 種了60 畝茶葉,專門從5 公里外的王 告村趕過來加工茶葉,目前他家已加 工了700斤干茶葉。
范東華坦言,3 年前,他加工的茶葉 七成以上是收購別人的,每年約有干茶2 萬公斤,由于當時茶葉價格低,每斤一般 才賣到50元,效益不好,沒有多少利潤。 這幾年,自家的100多畝茶園進入豐產期 后,他加工量減少了,利潤反而比以前高 了,如今春茶中干茶葉最高賣到每斤300 元至500元,最低也有100元左右。
抱團發展謀大計
由于地處紫金第一高峰武頓山腹 地,莊田村產的茶葉品質不錯,這些年 雖然產量增加了,種茶的人也多了,但 未有滯銷的,只是價格高低不一。不 過,在茶行業摸爬滾打10 多年的范東 華也有擔憂。他說,茶行業與其他行 業一樣,唯有標準化生產才能走得更 遠。對于茶業來說,種有標準,采摘有 標準,制茶也有標準,而本地并沒有統 一標準可以遵循,這就是我市種茶業 與江浙、臺灣等地茶的差距之處。不 可否認,紫金茶業的發展得益于當地 政府的重視,范東華希望政府能繼續 重視,盡快能夠制定出茶業的一套標 準出來。
茶產業做出大文章。就莊田村而 言,目前戶籍人口已超過4000 人,95% 以上村民都種有茶葉,山上種有茶,連 一些水田里也種上了茶。茶葉加工廠 由以前兩三家發展到目前的10 多家, 更有“雙和”“升華”“茂盛”等近10 個茶 葉品牌。記者從南嶺鎮了解到,該鎮 按照“突出重點,打造亮點”的原則,把 莊田村打造成多元化社會主義新農 村,依托茶產業,建設萬畝茶產業生態 文化旅游經濟走廊,大力發展村莊沿 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莊田茶葉 品牌做響、做大、做強。而王告、瑞邱、 高新、彩頭等村依托南嶺河流域,以河 及道路為主骨架打造生態旅游道路, 并統籌規劃各村道路、河岸種植景觀 樹木,確保每個時間段各村有特色景 觀。范東華對此建議說,眾人拾柴火 焰高,茶業要發展,茶企“抱團”是關 鍵,鎮里面應牽頭整合多個茶葉品牌, 打造區域性的茶葉品牌,推進茶業標 準化生產。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