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剃頭到美發,看人們如何“改頭換面” 40年變化從“頭”說
“師傅說我剪個BOBO頭會顯得人年輕且精神。”“發型師說我的臉圓潤,膚白,很適合燙頭發,再染個色,會顯得更加有氣質。”……在市區客家文化公園西門,記者見到了54歲的市民曾秀紅和她的姐妹們在討論著發型,談及40年前理發的情景時,曾秀紅深有感觸地說,過去,理發很難,幾個村才一個剃頭師傅,要理發就要等師傅輪著上門服務。
一個剃頭師傅4種發型走天下
40年前,剃頭師傅是很受村里人歡迎的行當。曾秀紅依然記得,當時男人們的發型有4種,一邊倒的西裝頭、中分頭、平頭以及光頭;女孩子大多是扎著辮子,或者剪一個齊肩齊留海的短發。
“那時,好幾個村的‘頭’都是由剃頭師傅承包的,剃頭師傅每天走村串戶,只管幫人剃頭。”曾秀紅說,剃頭師傅理一次頭發,大概是兩三分錢,一些比較窮的人家,則拿家里的米、黃豆去代替理發的費用。剃頭師傅走到哪,拿著小鈴鐺一搖,村民一聽到鈴鐺響,就會帶著孩子排隊剃頭。過去,有一個很出名的諺語,叫剃頭挑子一頭熱,說的就是剃頭師傅一頭挑著剃刀、手工推、篦子、梳子、毛巾,另一頭是臉盆、板凳、火爐之類的物品。
男性頭發理得好不好,全靠剃頭師傅的手上功夫;而女性頭發好不好看,取決于自己的手上功夫好不好。曾秀紅回憶道,當時,在村里剃頭的師傅一般是男性,男女有別,再加上當時的衛生條件差,一般女性的頭發比較多,容易長虱子,剃頭師傅怕自己的理發工具沾上了虱子,傳染給其他人,影響聲譽,所以,輕易不給女性理發。
美發店遍地開發型越彰顯個性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鄉鎮開始興起理發店,開店的一般是夫妻搭檔,男男女女開始把自己的“頭”交給了理發店,而此時,一些簡單的洗剪吹也潛移默化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環境漂亮、氣派的美容美發店越來越多,人們對頭發也從洗剪吹的需求變成了個性、健康、養生、美容于一體的追求。
“現在,我們去理發店理發不單單是剃個頭,剪個發,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對自我生活品質的追求和提升,從洗頭到洗臉,到按摩放松,再到做發型,要求不斷提高。換個造型換種心情,發型師也會根據你的形象、發質、皮膚,建議你怎么去做造型和保養,并且在追求健康美麗的同時,還會告訴你怎樣駐顏有術。”曾秀紅說。
如今,走在大街上,女性已經成為美容美發行業的最大消費群體,很多年輕的女性把頭發的變化當作展示自身魅力的標志,每個人都鉚足勁在頭上下功夫,今天頂著一頭飄逸的長發,明天就變成了挑染的微卷長發,后天又是齊肩或短發,而頭發上的顏色幾天一變,或一頭幾個顏色,形象多變,讓你目不暇接。為此,曾秀紅感慨地對記者說,從“頭”見變化,過去墨守成規的頭發轉變成了個性釋放的發型,美發成為現代人追求品質生活的方式之一,足見,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人也越變越美了。
本報記者 吳文婷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