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聚”英才 打造山區納賢“強磁場”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一個 國家要發展,當聚天下英才而用 之。如今,人才,迎來了最好的時 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 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 的戰略資源,要實行更加積極、更 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 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 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 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 的偉大奮斗中來。連日來,記者采 訪了教育工作者張燕良、民間藝術 家成木源、農業企業家葉志堅以及 企業技術工人李菲等。他們認為, 作為欠發達的山區市,河源要創新 思路,創造條件,不拘一格“聚”英 才,打造山區納賢“強磁場”。
▼企業技術工人李菲:
多種方式留住人才
學習了黨的十九大報告,目 前在明珠工業區工作的技術工人 李菲說,人才是企業之本,也是一 個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核心資源之 一,對一個地方來說也是如此。 一個地方擁有了大量的人才就代 表擁有了實力,擁有了未來,強有 力的人力資源保證是地方健康發 展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 中提出,要有識才的慧眼、用才的 氣魄、愛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 這對河源來說也很重要,做到這 一點,才能知人善任,廣納群賢。 針對當前人才難求的局面,李菲 建議政府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 異,采取不同的留人方式來留住 技術型人才。
人才好不好,企業說了算。李 菲說,政府要將人才評價權交給企 業,政府應該廣泛開展企業、行業 技能人才自主評價,衡量人才不再 “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形成上下聯 動、相互銜接的人才計劃體系。
▼農業企業家葉志堅:
吸納農業人才助推“兩 個河源”建設
記者見到葉志堅時,他剛從曾 田茶葉基地回來。他說,黨的十九 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 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 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 英才而用之。對農業發展來說,也 是如此。就拿我市茶產業來說,目 前我市茶葉生產發展形勢很好,一 些茶品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力,在市場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 度和占有率,但品牌特色不夠突 出,市場定位還不夠精準,這其中 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
葉志堅說,黨的十九大精神要 落到實處,要在河源“生根”,要堅 持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如何讓仙 湖這種地域特色鮮明的優質農產 品走出河源,走向珠三角,走向全 國各地乃至全世界,人才培育要跟 上。前幾天,我市舉行了茶博會, 就是一種很好的探索,當前河源農 業要發展,不但要自己培育“土專 家”,更要吸納優秀人才投入河源 農業發展,助推“兩個河源”建設。
▼教育工作者張燕良:
城鄉人才互流減少教 育差距
再過幾年,張燕良就要從教育 崗位退休。在紫金縣上義鎮郊田 小學,他已工作了三十多個春秋。 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他說,印象 最深的就是報告中關于“鼓勵引導 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 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努 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 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 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的論述。人才聚,事業方興。對城 市如此,對邊遠山區亦是如此,尤 其是山區教育發展。政府應該關 注山區教育人才的發展,對于城鄉 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教師資源應 該進一步互流,以此來盡可能縮短 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解決山區招 優秀教師難、留住優秀教師更難的 窘境。
▼民間藝術家成木源:
優秀文藝人才推進藝 術繁榮
事業要發展,離不開人才的 支撐。各行各業皆如此,文藝也 不例外。民間藝術家成木源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 村振興戰略”,這離不開鄉村文 化娛樂活動的繁榮,而這一繁榮 卻是需要各種各樣的鄉村藝術人 才來支撐。為此,不單要引進外地 優秀人才,更需要挖掘本地人才,要 加強本地文藝人才的發現和培育, 實現文藝事業可持續發展。要通過 培訓、講座、交流研討、展覽展演比賽 等形式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不斷壯 大創作隊伍,造就一批優秀的文藝 專門人才,并發揮他們示范帶動的 作用,促進專業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的提高。
針對當前缺少鼓勵文藝新人 脫穎而出的有效機制,造成有些文 藝門類專業創作人才匱乏且呈老 齡化、中青年文藝作者隊伍難以壯 大的現狀,成木源建議,要建立人 才激勵機制,從政治待遇、工資待 遇,生活條件、工作條件等方面關 心優秀文藝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參 與文化建設,推動我市城鄉文藝事 業的繁榮。
記者手記:
不拘一格“聚”英才
眾所周知,一個地方落后, 往往是多方位的,而一個地方強 勢崛起,往往也是全方位的,這 其中,離不開人才發揮的作用。 人才聚,事業方興。黨的十八大 以來,我國以更大力度實施“千 人計劃”“萬人計劃”,突出“高精 尖缺”導向,不唯地域、不拘一 格,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地集 聚人才,奏響了一曲曲群英薈 萃、大展宏圖的華美樂章。這一 發展歷程,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 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 的因素。作為欠發達的山區市, 河源要建設凝聚起創新人才的 “強磁場”,就要下好人才“先手 棋”,要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相 互銜接的引才格局,釋放人才創 造力,同時要優化人才體制,激 活“第一資源”,要從廣大人才最 期盼的領域改起做起,積極主動 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 方能有效激發各類人才隊伍創 新創業新活力。
人才,關乎興衰,歷來為有 志之士所關注。清末龔自珍曾 大聲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 拘一格降人才。”記者以為,對于 像河源這樣欠發達的山區市,也 應該不拘一格“納”人才、“聚”人 才,凡只要能推動我市經濟、社 會的發展,不求“高大上”,但求能 有“一技之長”,當聚而用之,創新 思路,打造山區納賢“強磁場”,建 設引進人才新局面,以優良的人 才環境留人,否則即便能引進“金 鳳凰”,也會很快“東南飛”,留個 “鳥飛巢空”,何苦哀哉?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