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明確催人進 滿懷信心續輝煌
目標明確催人進滿懷信心續輝煌
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兩個河源”等成關注焦點
閱讀提示:
昨日,市長葉梅芬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中,提出了今年我市的發展思路。而報告中 提出的關于推進“兩個河源”建設,打造粵港 澳大灣區東北部核心城市、脫貧奔康等發展 思路,成為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的 焦點。
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河源
河源正在全力推進“兩個河 源”建設,“兩個河源”是一個有機 統一體,生態河源為現代河源提供 基礎和支撐,現代河源為生態河源 提供引領和保障。人大代表賴啟 靈認為,優美生態既是河源的名 片,也是河源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和 核心競爭力,而美麗鄉村就是生態 河源的有機組成部分。
政協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陳仕平 攝
在全面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 設工作中,報告指出,要把客家文 化深度融入鄉村建設,打造具有客 家文化風情的美麗鄉村,“河源的 美麗鄉村要有河源特色,把客家文 化融入鄉村建設,就是因地制宜建 設河源特色的美麗鄉村。”賴啟靈 表示,河源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 略,帶動鄉村旅游,把生態優勢轉 化為發展優勢,讓天更藍、山更綠、 水更清、民更富。
人大代表吳遠芳告訴記者,黨 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 略后,現在農村已經開始行動了, 清理垃圾、治理污水、綠化美化環 境,讓農村的村容村貌整潔了不 少,特別是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 治方面,政府下了很大功夫,讓農 村老百姓也過上了有清潔優美環 境的生活。希望政府能進一步加 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讓農 村也為建設“ 兩個河源”出一份 力。吳遠芳表示,她將會把政府 工作報告的精神帶回村里,把它 宣傳好、落實好,凝聚各方力量,推 進河源各項事業發展,同心協力推 動河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 核心城市。
政協委員李添鴻表示,生態環 境是發展的基礎,也是發展的最終 歸宿。他表示,要建設生態河源, 首先必須要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當 前我市戰略目標已經明確,要把全 社會人員都宣傳引導,動員起來。
政協委員何偉國表示,我市的 萬綠湖是下游4000 多萬人民的飲 用水,也是我市的經濟水、政治水、 生命水,打造生態河源也是要求我 們做好生態資源的保護,以更優美 的生態環境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 的建設中。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交通樞紐
報告指出,河源要構建現代 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努力打造粵 港澳大灣區東北部交通樞紐。 人大代表賴雪英認為,河源與粵 港澳大灣區地緣相近、人緣相 親,要把握住這一千載難逢的重 大歷史機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東北部交通樞紐,強化便捷流通 區位優勢。
作為河源市模具機械行業協 會的會長,政協委員劉躍對我市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核心城 市充滿了信心,也充滿了期待。 他告訴記者,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東北部核心城市,對模具企業落 戶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將帶動我 市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深圳 等珠三角城市到河源的交通便捷 后,運輸成本也將隨之下降,提高 生產效率;同時,打造成粵港澳大 灣區東北部核心城市后,河源的 城市面貌將發生巨大的改變,也 將給來自全球的客戶到河源的工 廠來采購模具時提供一個更好的 印象以及良好舒適的環境。
擦亮城市文化品牌
目前,我市正努力打造粵港澳 大灣區東北部核心城市,而城市 的發展不僅需要經濟上的硬實 力,也需要文化上的軟實力。政 協委員曾艷麗表示,我市擁有豐 富的傳統客家文化資源,她希望 政府在推進文化建設的時候,能 進一步加強河源客家文化資源的 開發傳承和特殊文化品牌的打 造,不斷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 求,讓河源的城市品牌在粵港澳 大灣區熠熠生輝。
作為文化界的老代表,人大代 表李燕今年關注的問題是傳統文 化發展。她希望政府在推進全域 旅游、美麗鄉村建設以及特色小 鎮的同時,能把優秀的傳統文化 融進去,打造有文化底蘊的全域 旅游、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進一 步推進“兩個河源”建設。同時, 李燕還關注了旅游方面的內容。 報告提出,要實施“ 旅游廁所革 命”,這對于作為優秀旅游城市和 國家園林城市的河源來說,將起 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李燕說,近 幾年,河源通過廁所革命,讓市區 的公廁都煥然一新,讓市民倍感舒 適,實施“旅游廁所革命”,必將進 一步促進河源的旅游發展,特別是 全域旅游的發展。
用創新推動農村脫貧奔康
報告中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 略部分,提到了要培育企業創新 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 強科技合作、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作為一 名從事電子商務行業的政協委員 溫東岸告訴記者,今年的政府工 作報告不僅對我市經濟建設有重 要意義,也為自己從事的行業指 明了方向,讓他振奮不已。溫東 岸說,我市為了保護良好的生態 環境,在發展經濟上作了很大的 讓步,農村發展水平仍需要進一 步提升。因此,看到報告內容后, 希望能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憑借 自身掌握的電子商務這個優勢, 加強與企業和農戶的科技合作, 將優美的自然生態與現代商業形 式相結合,推動農村農產品的銷 售和產業化發展,為農民帶去實 際利益的同時,更好地服務農村、 服務農民,把生態的優勢轉化為 綠色發展的優勢,助力河源農村 的脫貧奔康。
本報記者 劉曦 彭茂洋 鄭婷影 謝素嬋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