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篇大文章
做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篇大文章
——二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 表團審議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要 求廣東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 走在全國前列,為廣東做好現代化 經濟體系建設這篇大文章指明了 方向路徑。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 眾一定要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 濟體系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科學把 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 重點,推動廣東經濟發展煥發新活 力、邁上新臺階。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 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 國家事業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 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 話中用“兩個事關”高度概括了建 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 “事關我們能否引領世界科技革命 和產業變革潮流、贏得國際競爭的 主動,事關我們能否順利實現‘兩 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 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 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 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 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 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 目標。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 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 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 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 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深刻 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時 代意義,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強國的要求,做好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這篇大文章。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 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 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做好現代 化經濟體系建設這篇大文章,必須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基礎。作 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一直以 制造業立省,實體經濟發展走在全 國前列。在看到優勢的同時,也必 須正視廣東制造業仍然存在大而 不強的問題:體量大、筋骨弱,“缺 芯少核”“卡脖子”現象不同程度存 在,新舊動能轉換在加快但接續不 力的矛盾也較為突出。在建設現 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全國前列,廣 東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 實體經濟上,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 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 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 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要 求,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把新 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 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 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 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構筑產業 體系新支柱。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 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 革、動力變革的必然選擇。做好現 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篇大文章,必 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激 發活力。近年來,廣東從提高供給 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 調整,狠抓“三去一降一補”,大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 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國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堅實支撐。但 與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與中 央對廣東的要求相比,我們還需要 付出更大努力,推動供給體系更適 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在建設現代 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全國前列,廣東 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繼 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 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提高 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構建市場機制 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 有度的經濟體制,以壯士斷腕的勇 氣,果斷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 的產業和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 出空間。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 撐。做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 篇大文章,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 發展戰略,增強動力。這些年,廣 東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 戰略和總抓手,啟動并扎實推進國 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珠三角國 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區域創新 綜合能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一,國家 級高新技術企業數躍居全國第一, 有效發明專利量、PCT 國際專利申 請量及專利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 全國首位,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 貢獻率分別達72.5%和58%。發展 永不停步,創新永無止境。在建設 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必須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 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著眼國家戰 略需求,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 目,引進國內外頂尖科技人才,加 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培育更多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 的創新型企業。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一 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 踐課題。全省各地區各部門要深 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 東代表團審議重要講話精神,堅持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思想為指導,迎難而上,真抓實 干,勇當第一,著力加快建設實體 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 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激發全社 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廣 東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現 代化經濟體系創造更多可復制可 推廣的廣東經驗。
據南方日報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