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將堅定跨越發展率先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努力打造智慧生態現代新城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徐精華 9月27日,中共和平縣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召開。會議提出,要進一步堅定跨越發展率先振興的信心和決心,切實扛起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抓住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聞雞起舞、日夜兼程,不舍晝夜、夙夜在公,堅持以“兩個和平”協同發展戰略推動“五個和平”全面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和平、現代和平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努力把和平建設成為智慧生態現代新城,為河源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的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作出和平新的更大貢獻!
聚力“三大抓手”,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會議提出,要緊密對接市委全會實施都市經濟帶動戰略,加快中心城區、產業園區、交通基礎設施等重大戰略性平臺建設,加快形成現代要素向中心城區集聚的發展態勢,不斷增強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營造無障礙施工環境,加快構建完善外聯內通的綜合交通網絡。
在“外聯”上,全力推進贛深高鐵(和平段)建設,積極謀劃連梅韶高速,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一小時交通圈、生活圈;在“內通”上,致力于構建“三縱三橫”的縣城道路骨架網,加快推進大環城公路、旅游公路、東水東江大橋等重點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大力實施省、縣道主干線公路改造和村道窄路基路面拓寬工程,構建以縣城為中心的“45分鐘道路網”。加快推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堅持把產業園區作為和平工業發展的主戰場、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加快園區“六路兩橋”、智慧“雙創”物流園、園區北擴、“五網五化”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提升園區綠色化、循環化、生態化水平,積極創建綠色循環生態園區示范區。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共建,加快推動鐘表制造等特色支柱產業集聚發展,培育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真正把項目做實、把服務做優、把園區做旺、把效益做高。
聚力綠色發展,厚植核心競爭優勢
會議提出,要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破除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勢,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讓和平的底色更加鮮明,讓和平的綠水青山更具優勢。深度挖掘綠色、生態、溫泉、文化等特色資源,加快推進溫泉小鎮、“九連小延安”、粵贛古道、翠山竹海、林寨古村等旅游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旅游+”發展模式,推動分散的景區景點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串珠成鏈、連線成片,強化旅游市場管理,唱響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全域旅游和平樣本。積極推進現代農業。
深入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堅持以工業化的組織、品質化的生產、商業化的經營發展農業,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進一步發展壯大獼猴桃、百香果、油茶、優質稻等農業產業,著力打造省、市農業品牌,推動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科學規劃建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項目。
聚力民生改善,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會議提出,要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進、良性循環,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積極推進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補齊文化事業短板,構建標準化、均等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新需求。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的文化優勢,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加強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中共九連工委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打造一批具有和平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陽明文化、溫泉文化的文藝精品,講好和平故事,樹好和平形象。持續改善社會民生,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