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扎根基層的司法先鋒 記“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張健忠
“對方態度太惡劣了,我和他很難再合作下去,再搞下去就是死路一條!”“我還是建議你們再次協商,最好是繼續履約,你們這合同本身有瑕疵,需要補上漏洞。”在江東新區古竹鎮司法所里,所長張健忠正在對村民朱某忠進行勸解,力圖讓這單合同糾紛圓滿解決。
自1996年調崗后,張健忠扎根基層司法崗位,一干就是23年。于2017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稱號。
司法所的忙碌一天從早上8時30分開始,他們每天的工作內容是什么?帶著這個疑問,近日,記者跟隨張健忠走進司法一線,體驗司法所工作的一天。

張健忠(左)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
幫村民補上合同漏洞
上午10時,蓼坑村村民朱某忠應約而來,這天,司法所要對其開展“背對背”調解。正式交談前,張健忠向記者簡單介紹了案情:朱某忠于去年2月和紫金縣義容鎮村民曾某文簽訂果場委托管理合作協議,但曾某文并未按照合同規定時間補種果苗。朱某忠認為曾某文違反約定,欲與其解約。對此,曾某文要求賠償60萬元。朱某忠不同意,認為曾某文違約在先,自己是受害方,不僅不應支付賠償,還應尋求賠償。雙方多次協商未果,朱某忠遂訴諸司法調解。
調解過程中,張健忠為朱某忠細心分析了合作協議中存在的問題,就糾紛中的利弊條件進行了解析,建議其繼續履約,并協商補上合同漏洞。記者根據調解中出具的群眾來信來訪登記表、調解筆錄等獲悉,此前司法所已經對雙方開展過兩次調解。“這些矛盾糾紛通常不是一次就能解決的,調解一次、兩次、三次、四次,直到雙方真正達成和解,調解才能成功結案。”張健忠說道。在這過程中,記者留意到,司法所工作人員對此次調解進行了拍照留證。
3次調解化解鄰里矛盾
朱某忠剛離開,又一群眾來訪,是雁頭村村民陳某紅,她來辦理結案手續。無疑,這是一單由張健忠成功調解的案件。原來,陳某紅家有一建成于1973年的老屋,響應政府“三清三拆三整治”號召,于2018年下半年拆除,經相關部門審批同意在其原宅基地上建新房。不料,鄰居一家以該宅基地歸屬存疑為由阻止施工。在爭辯無果后,陳某紅積極尋求了司法幫助。“該案情理明晰,不存在任何爭議,就是村民無法接受,多次尋釁滋事。我們對涉案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開展政策宣傳,經過3次調解后終于做通了思想工作。”在結案歸檔前,張健忠再次來到糾紛現場,對案件進行實地勘察和回訪,回訪結果和相關證據也將歸檔保存。
陳某紅告訴記者,多年來司法所深入村居基層開展普法宣傳,還在古竹鎮19個村委會設立了公共法律服務站,村民的法律意識得到明顯提升,此次遇到矛盾糾紛,自家直接走法律途徑,主動尋求司法調解。她說:“我們相信法律,一定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用“六心”開展工作無往不利
“近幾年我們實現了人民調解工作重心下移,秉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原則,在各村設立村調委會,培養人民調解員。”在記者問到培訓內容時,張健忠說,主要是農村常用的法律法規、親身經歷的案例以及調解的技巧、程序等。
“有什么特別有效的調解技巧嗎?”“沒有統一的方法,都是因人而異。唯一的統一就是法律與政策,誠心、細心、耐心、公心、真心、責任心地去開展工作,不管用什么技巧和方法,都要嚴格圍繞法律法規來開展,嚴格遵循合法、平等、自愿的調解原則。”
本報記者 楊容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