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首例抗核磁共振心臟起搏器在市人民醫院成功植入 患者生活品質將大幅提升
心臟起搏器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其挽救了大量生命,但美中不足的是,起搏器采用了大量磁性元件,而且是精密的電子設備,容易受到磁場的干擾而影響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尤其是植入傳統起搏器的患者,是不能進行核磁共振(MRI)檢查,因為普通起搏器在MRI掃描時會因熱效應損傷心肌和臟器,且易導致起搏器受損和工作程序紊亂,嚴重者可造成患者意外。幾乎所有傳統心臟起搏器的生產商都列明MRI檢查是禁忌。
但就在日前,我市首例抗核磁共振心臟起搏器(抗MRI心臟起搏器)在市人民醫院被成功植入患者體內,這不僅填補了河源市此類技術的空白,也讓患者不用再擔心因心臟起搏器而無法在以后的生病治療中接受MRI檢查。
為患者成功開展植入手術的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惠琪和副主任醫師張進鵬(左)。
被成功植入患者體中的抗核磁共振心臟起搏器。
高齡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現年74歲的袁先生已經反復頭暈有1年的時間,在病情加重1個月后于近日到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就診。但醫生在檢查之后,為袁先生捏了一把汗。袁先生的心率只有38次/分,被確診為心律失常,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心動過緩,同時還患有高血壓3級(極高危)、主動脈硬化和腦動脈硬化等多種疾病。
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進鵬仔細分析袁先生病情后,認為袁先生的頭暈為心率慢引起,需要安裝永久心臟起搏器。但由于袁先生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如果安裝MRI檢查禁忌的傳統心臟起搏器,會對袁先生以后在因病就醫檢查身體過程中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考慮到袁先生術后的生活質量和就醫便利,醫生建議為袁先生安裝抗MRI心臟起搏器,這一建議也得到了家屬的認可。
袁先生經過術前準備,在入院6天后,在市人民醫院心臟介入中心接受了手術治療。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惠琪和副主任醫師張進鵬為袁先生順利植入了全市首例MRI兼容心臟起搏器。袁先生術后心臟起搏器工作狀態良好,頭暈癥狀明顯改善。家屬也對袁先生良好的恢復狀態表示滿意。
將大大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對于心動過緩需要起搏治療的病人,植入永久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但有研究表明,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后有進行MRI掃描的需求。”張進鵬表示,MRI檢查是心血管、神經科、腫瘤、骨關節科等各個系統疾病的重要的輔助診斷手段,尤其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診斷作用。而且對于我國植入起搏器患者65-70歲的平均年齡來說,正是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骨關節疾病的高發年齡,MRI檢查很難避免,因此傳統心臟起搏器也成為了患者其他疾病臨床診療的障礙。
據張進鵬介紹,隨著醫療器械的不斷發展更新,近年來抗MRI起搏器問世,讓MRI檢查不再是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禁忌,不僅大大便利了患者日后的檢查就醫,也能極大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隨著河源首例抗MRI心臟起搏器的植入,市人民醫院將可為河源地區廣大患者帶來更好的診療服務和更多的福利。
本報記者 彭茂洋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