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寨以九連“小延安”紅色教育基地為引擎帶動老區經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和平古寨嶂下自然村地處粵贛邊境的九連山腹地,革命時期,成為興梅、潮汕、贛南乃至廣州等地革命熱血青年向往之盛地,如今,更是我市乃至珠三角紅色體驗旅游的“打卡地”之一。近年來,和平縣古寨致力發展集生態、文化、紅色于一體的生態休閑旅游格局,革命老區正煥發新活力。如今,紅色旅游已成為引擎,拉動古寨周邊地區農業發展,老區人民生活正過上幸福新生活。
熱血青年向往盛地
九連“小延安”位于九連山下的古寨鎮嶂下村,記者置身于被淙淙小溪和深深竹木環繞的幾棟老屋間,仿佛到了那昔日的革命崢嶸歲月。這幾棟老屋不簡單。古寨鎮嶂下村是當年東江縱隊第二支隊司令部所在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這幾棟老屋為我方戰士提供了棲身之所。解放戰爭時期為中共九連工委和東分工委、和東行政委員會、粵贛湘邊縱隊東二支指揮部所在地。1948年,和東新一區政府成立后,在嶂下、梅華兩村開展分田分地試點,制訂和公布了《和東區分田暫行條例》,指導推動全區土改工作。這年春天,分得田地的農民群眾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為保衛勝利果實,還掀起了參軍熱潮。1947年恢復武裝斗爭之時,和東區武裝隊伍僅有70多人。至1948年4月土改后,武裝隊伍迅速壯大,發展到1500多人,民兵有800多人。
別具一格的九連“小延安”標志墻。
九連“小延安”更是名不虛傳。“我們‘小延安’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古寨鎮委副書記曹杰介紹,古稱和平縣為“聯絡閩廣,帶控龍南、安遠,要害之地”,地處九連山腹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駐地的解放軍指戰員依托嶂下,馳騁和東、和北、川北乃至川中、河西等地,開辟了大片根據地,建立培訓站、戰地醫院、報社、彈藥庫等機構。根據地相對穩定的局勢,吸引了興梅、潮汕、贛南乃至廣州等地大批熱血青年前來投奔,一時間“小延安”聲名不脛而走,遠近傳揚。
紅色旅游的熱門“打卡地”
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粵贛湘邊縱隊老戰士林若1947年正式參加粵贛湘邊縱隊,曾在嶂下戰斗過一段時間。解放后,林若還曾回到嶂下追憶往昔革命歲月。如今,嶂下還保存有林若當年住過的屋子,目前林若居所已完成了基本的修復。
除了林若居所外,《大眾報》舊址、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指揮部舊址等也完成了初步的修復,初具接待規模。曹杰介紹,2017年,有關部門投入360多萬元對舊址進行初步修繕,目前初具教育學習和參觀旅游的功能。2018年6月,和平縣首個“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和“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在此掛牌成立。2018年11月,“和平縣反腐倡廉傳統教育基地”在和東區行政委員會舊址掛牌成立。
如今,每到假期,九連“小延安”旅游景點成為了游客文化體驗旅游的熱門“打卡地”。據統計,2017年至今,嶂下村接待游客已超過一萬人次。記者漫步在嶂下村,不時遇到三三兩兩參觀的游客,一些游客特意在九連“小延安”的標志墻旁留影紀念。在珠海工作的曹先生告訴記者,古寨是他的家鄉,帶著家人來重溫九連革命史,會受到深刻的教育,愿“小延安”精神常在。
紅色引掣帶富一方
隨著前往九連“小延安”的參觀人數增多,紅色旅游成功帶動了附近村莊的經濟發展。蜂蜜、葡萄、百香果、皇帝柑、茶葉、有機蔬菜等特色農作物漸漸暢銷。古寨鎮嶂下村村民肖國華是一位養蜂超過20年的老蜂農。他說,如今,到這里參觀的人多了,蜂蜜好銷了,收入也增加了,一年養蜂收入至少獲利兩萬元,打算多養幾箱蜜蜂,盼著“小延安”變得更好,自己的生活能更紅火。
“每天都有社會團體和群眾來這里參觀學習,有了人氣自然能夠帶動附近老百姓的收入。”古寨鎮鎮長王凡麟告訴記者,古寨鎮以紅色教育基地為引擎,輻射帶動周邊鄉鎮更好地發展特色農業,目前已形成養魚、養蜂,種植百香果、葡萄、皇帝柑、茶葉、有機蔬菜等“紅色+綠色”的產業發展模式,有力促進了老區人民的增收,讓老區人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老區蘇區政策帶給他們的紅利。2018年,嶂下村已從原來的人均年收入1萬元增加至1.5萬元。下一步,嶂下村還將投入500多萬元建設大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以發展紅色旅游為引擎,帶動當地農業種植業發展,逐步提升嶂下村的接待能力。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