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叫塞滿行李箱
有一種愛,叫塞滿行李箱
有市民表示行李箱里裝了一個“菜市場”,難忘家人送行時的目光
春節假期已經結束,上班族們基本都已離開家,回到了工作崗位上繼續前行。可不少人表示離家時的行李箱卻頗為“沉重”,那鼓鼓囊囊的行李箱,帶的不僅是家鄉的味道,更是親人“塞進去”的思念和愛。
塞得滿滿當當的車尾箱。
吃貨回潮汕,帶的全是吃
“作為河源媳婦的我,每每回潮汕老家,都是為了吃!潮汕有專為吃貨設置的美食天堂,有老街控們最喜歡的市井風味,還有海島控們最喜歡的海濱之城,吃飽喝足后,吃不完的打包帶走。”踏上離家的路程,鄭女士細數著大包小包,她表示聽著長輩的念念叨叨,“牛肉丸是你最喜歡吃的,一定要帶!海鮮冰凍著,現在高速直達,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回到家吃還新鮮著;這些小吃特產,帶給同事們嘗一嘗……”感覺自己年齡再大在父母的眼里還是孩子,鄭女士表示,將帶著所有的牽掛與祝福,開啟新一年的生活。
行李再重,也重不過愛
今年35歲的張女士來自源城區白嶺頭,張女士告訴記者,雖然深圳跟河源兩地相隔不遠,但是由于他們夫妻倆工作很忙,只有春節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但是相聚的時間有限。到了春節返程的時候了,家公家婆是恨不得把滿滿的愛與牽掛都裝進車尾箱。
“把家公、家婆給的東西分類、‘打包’‘塞進’后備箱,是我們家每年春節的‘固定動作’。”張女士說。打開她的后備箱,里面果然塞得滿滿當當,有用家豬肉打的豬肉丸、自家養的雞、自家曬的臘肉、土雞蛋,甚至張女士家婆親手泡的“水淥菜”她家婆都打包了。
“雖然現在很多東西都可以在網上購買,但是,這是兩位老人家的一份心意,帶走的行李再重,也重不過他們的愛。”張女士說。
裝下滿滿的盼望濃濃的情意
大年初七晚餐,新客家人張先生一家特地用從湖北老家帶來的土雞蛋燉了一盤雞蛋糕,黃澄澄的,格外誘人,嘗一口,一股蛋香撲鼻而來,一股濃濃的情意頓時溢滿心間。有道是:養兒方知父母恩。張先生坦言,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對于客居他鄉的他來說,還是難報父母的恩情,上千里之遙,唯有思念,唯有寄希望于能夠常回家看看,常打打電話問候問候。
居住槎城16載,張先生結婚育子,有房也有了車子,每年春節返程,車尾箱總是塞得滿滿的,土雞蛋、花生油、青菜成了“標配”,于今年而言,又增加了本家大嫂送的一油桶雪里紅(一種腌制的酸菜),原是大嫂給遠在重慶教書的孩子準備的,也順便多裝了一油桶,讓張先生帶回河源吃。今年車尾箱還新添一小袋紅薯干,原來2018年豐調雨順,家鄉紅薯大豐收。65歲的父親除了窖藏后,還把剩下的曬干過冬吃。張先生坦言,已有20多年沒有嘗過家鄉紅薯干的味了,在老家吃得噴噴香,專程又帶了些回河源。
樹高千尺不忘根。張先生也借此教育出生在河源的兒子,老家是根,走到哪兒都不能忘記。滿滿的車尾箱,濃濃的情意,更承載著一大家子人的祝福與希望。品嘗到家鄉味道的美食,張先生一家仿佛仍與一大家子人簇擁在一起,品味著豬年濃濃的氣氛,仿佛年還不曾逝去。
裝下了一個“菜市場”
從博羅到河源,90多公里,這已經是林燕彬離家工作的第10個年頭。其實按如今高速的速度,一個小時的路程,這樣的距離并不算遠。但這也無法阻止林燕彬的家人在每個春節過后,想方設法地給兒子“填”吃的心思。
在回河源上班的前一天晚上,林燕彬的父母已經往車尾箱填行李。200多個雞蛋、一袋大米、兩個大南瓜、一大袋臘腸……準備出發時,林燕彬的父母還去地里挖了蘿卜、包菜,裝了一大袋菊花,殺了2只雞,林燕彬和妻子離開老家博羅時,車尾箱和副駕駛塞得滿滿的。
“我媽總說市場買的雞沒有家里的土雞那么正宗,以前我總嫌車上裝了生雞味道太大,這一次,媽媽特意把雞殺好給我帶回去,一看到車尾箱塞滿了,老婆都開玩笑說像裝了一個‘菜市場’。”林燕彬感慨,只有父母才總擔心兒女吃不飽,都想把最好的給兒女。
美食里滿懷著父母的愛
在河源創業的黃海城,老家在揭陽,今年過完年,他的車尾箱、行李箱裝載了來自家人滿滿的愛。來河源即將滿10年的黃海城告訴記者,10年前自己孤身一人來到河源,到如今在河源成家立業。一年年過去,父母在漸漸變老,自己也常年在外為事業忙碌,很少抽身回家,有時候很想念家人。
常年在外,黃海城時常除了想念家人外,偶爾也會想念家鄉的小吃、美食。今年過完春節準備回河源,他就帶著父母自己制作的小吃、美食回來河源,行李箱裝得滿滿的,車尾箱也被父母塞滿了東西。黃海城說:“父母的關愛是永遠不會變的,但是他們不懂表達,心里想著念著都是幫我們分憂,但是年紀慢慢大了,很多事也很難照顧到,其實我覺得每一個游子都有一個復雜的心情,既想照顧到父母的感受,又想著要去奮斗。”
城市再大再繁華,也抵不過家鄉的味道
對于常年在深圳工作的陳先生來說,每年最讓他難以釋懷的還是春節后離家時,背對著父母難舍的目光與揮動著不愿意放下的手,內心滿是道不出的酸楚。“雖然深圳離河源不遠,但是自己有了家庭,工作也走不開,很難回家陪陪兩老。”陳先生話語中透著一絲哽咽。
打開陳先生的車尾箱,與大多數離家的人一樣,滿滿都是土特產和食物,花生油、米粉、油果、青菜、臘肉、臘腸等東西一應俱全,記者甚至還無意間在一個手提袋中發現了還暖手的三杯雞。“知道我要回深圳,這是母親天沒亮就特地起來做的。”陳先生說,自己還沒回來的時候,給母親提了幾句很想吃她做的三杯雞,沒想到在家這幾天吃了很多,臨走母親還做了讓自己帶走。陳先生還告訴記者,雖然深圳什么都不缺,但是畢竟自己骨子里流動的是河源人的血,對養育自己的這片山水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愫,出門在外最懷念的永遠是母親做出的菜,那種味道是再好的廚師都做不出來的愛的味道,也是家鄉的味道。
離家的包裹也是奮斗的動力
在河源火車站,羅女士攜家帶口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格外引人注目,剛下火車不久,其中一個行李箱就因為裝的東西太多,被撐裂開來。據羅女士介紹,她們一家人來自貴州,在河源謀生已經有10多年的光景,但是每年都會回家,陪陪家中的老母親。
在被撐開的行李箱中,記者看到紅紅綠綠的袋子中裝了各式各樣的東西,但最顯眼的是已經散落出來的花生。“花生是媽媽自己種的,出門前她提出了一整個編織袋讓帶走,說這些花生都是沒用過化肥農藥,但我只拿了一點點。”羅女士說,今年是她的本命年,臨走時,母親還塞了10多個煮熟的雞蛋讓在車上吃。羅女士表示,母親年紀大了,本來想接她來河源,但是她一直不同意,還非要種地,自己不在家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她干農活時摔到哪里,她希望今年一家人能在河源多掙一些錢,這樣就可以早一點結束自己的漂泊之旅,回到老家好好生活,安養母親。
本報記者 彭茂洋 鄭婷影 蘇遠龍 吳奕鎮 吳文婷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