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銳出戰高位推進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訪江東新區黨委書記孔德勝
相對于我市其他縣區來說,江東新區面積不大,人口不多,轄臨江鎮、古竹鎮、城東街道,有34個行政村(社區),常住人口15萬,貧困戶644戶1532人,其中4個省定貧困村有貧困戶150戶506人。江東新區黨委、管委會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脫貧攻堅扎實推進。12日上午,江東新區黨委書記孔德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新區脫貧攻堅工作已實現了“6個100%”,即按政策100%發放教育補助,100%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00%落實全額資助建檔立卡貧困戶,100%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符合領取待遇人員待遇發放工作,100%完成符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代繳人員參保繳費,100%完成危房改造戶改造驗收及補助撥付工作。
孔德勝信心十足地說,經過3年的幫扶,該區已有569戶1309人脫貧,還有75戶223人未脫貧,脫貧率85.4%,將確保在今年年底完成全面脫貧工作。
江東新區一葡萄園里葡萄長勢良好,吸引了眾多游客紛紛前往。本報記者 楊容 攝
貧困戶喜當股東
對于脫貧攻堅工作,江東新區黨政“一把手”親力親為,定期研究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把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逐條細化、量化分解,實行掛圖作戰、照圖施工、對賬銷號,將工作責任壓緊壓實到區、鎮、村三級領導。
對于江東新區貧困戶來說,這3年來最大的喜事莫過于當上了股東。江東新區將貧困戶上級補助資金和村(社區)籌資入股新區產業園標準廠房建設,貧困戶人人獲得資產收益分紅,有力提高了貧困人口及村集體的收入水平。在此基礎上,江東新區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促“造血”,圍繞葡萄、荔枝、龍眼、甲魚、雞等特色農產品,壯大優質農品育種、安全蔬果種植、特色水產養殖,還以東江葡萄園、雅色雅棗、雙坑土雞等為基礎,培育致富帶頭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以產業“造血”提高貧困戶的收入。
效果是突出的。以省定貧困村雅色村為例,截至2018年底,全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1.6萬元,貧困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以前的不足4000元增加至1.2萬元,建檔立卡的25戶貧困戶已經有24戶實現脫貧。
全域開啟“黨建+為村”新模式
自新一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雅色村堅持黨建“引路”,于2017年啟動“抓黨建強治理促脫貧示范村”創建工作,并于2018年啟動騰訊“為村”項目,全域推進“黨建+為村”,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推進智慧黨建、以互聯網賦能精準扶貧,開展“黨建+基層治理”“黨建+項目建設”,推行村民議事會機制,積極探索符合雅色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子。
作為江東新區順應新形勢,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為奮力打贏扶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所做的重大舉措,如今,騰訊“為村”項目已在包括雅色村在內的全區34個村(社區)全面開展,通過加快“黨建+移動互聯網+鄉村”建設步伐,打造鄉村互聯網社交與服務新平臺,打通農村基層連接信息化社會的“最后一公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除此之外,江東新區還大力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促幫扶,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戰略,推廣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探索“互聯網+致富帶頭人+貧困戶”扶貧項目,采用“互聯網+農業”的電商模式,將傳統農產品銷售與互聯網電商結合,為貧困戶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雖然是新區,但江東新區在脫貧攻堅資金投入上卻不含糊。從2017年開始,由江東新區財政統籌,撥付新區幫扶的21個面上村每村15萬元財政幫扶資金,其中10萬元入股江東新區產業園區,5萬元由各村幫扶工作隊統一支配,用于落實幫扶項目。資金投入方面比市里要求村級10萬元的幫扶資金,多了50%。在扶貧資金使用和監管上,該區出臺了相應的監督管理實施細則,目前沒有發現違法違規使用扶貧資金的問題。
圍繞年底前實現“三確保一力爭”目標任務,江東新區有何計劃?孔德勝表示,將進一步深化認識,把脫貧攻堅當成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當成“重大戰役”,當成“頭等大事”和“頭號工程”,提高政治站位,拿出決戰決勝的勇氣和決心,確保干出成效。同時將注重提前謀劃,特別是提前謀劃做好未脫貧人口的脫貧工作,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還將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嚴格督導考核,強化約談問責,錘煉過硬作風,確保各鎮(街)、各部門主要負責人扛起責任,往深里做、往實里做、往細里做,用過硬的作風和鐵的紀律作保障,切實打贏脫貧攻堅戰。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袁定央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