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縣多舉措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貧困戶迎來致富“春天”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最后一年,連平縣緊盯產業扶貧這一主攻方向,打造扶貧創新項目,形成區域拳頭產品和特色品牌,聚焦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大力提升產業扶貧效能,鞏固產業脫貧成效,積極構建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脫貧攻堅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和示范作用。
蔬菜大棚種出脫貧“希望”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在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幫扶干部與村干部正在了解小番茄、西蘭花等蔬菜生長及收成情況,商討復耕復產計劃。在多次帶貧益貧模式下,去年7月,石馬村新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接手包含58畝大棚在內的220畝土地及冷庫基地用于發展高端種植業,每年可為全村帶來30多萬元收入。
從2019年7月以來,石馬村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已為石馬村貧困戶分紅了10多萬元,并優先聘請貧困戶在此務工,最高月工資達4000元。該種植基地也成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增收的香餑餑,村民搖身一變成為“上班族”,每天下地里上班成為村民的工作方式。在基地現場,記者看到,何輝蘭正在熟練地割菜,作為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何輝蘭對于這份工作甚是滿足,她告訴記者,基地建成后,給自己提供了一個就業平臺,在家門口打工,一個月工資有3000多元,既增加收入又能照顧家庭和干家里的農活。
對于石馬村的蔬菜種植基地,石馬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劉越東仔細地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每個大棚按2000元的價格租給企業,其中1500元分紅給貧困戶,500元留給村集體。另外,冷庫大樓一年5萬元租給企業,這5萬元的60%也就是3萬元分給貧困戶,2萬元分給村集體。”
可觀的收益,也讓該村的黨支部書記何偉中對今年的產業計劃十分期待,他說,今年還要加大對這個基地的投入,通過幫扶單位出100萬元,壯大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投入到基地發展,至少保底分紅是7%一年。
特色項目增強扶貧產業“造血”功能
蔬菜種植項目,是連平縣實施的扶貧特色項目之一。近年來,連平縣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大力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打造了上坪鎮鷹嘴蜜桃種植、油溪鎮富樂村溫氏雞養殖等扶貧創新項目,逐步形成了鷹嘴桃、花生、茶葉、火蒜等一批區域拳頭產品和特色品牌,切實增強貧困村貧困戶“造血”功能。
連平縣扶貧工作局局長曾智生表示,將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全面實施回頭看,鞏固貧困戶的脫貧成效。重點抓好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和就業扶貧,多措并舉,真抓實干,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講好連平脫貧攻堅的故事。
接下來,連平縣將全面查漏補缺,深化扶貧舉措,以產業扶貧為抓手,無縫銜接就業、消費以及金融扶貧等工作。目前,連平縣30個扶貧工作坊、扶貧車間、扶貧基地和57個扶貧企業已復工復產,4070名貧困人員上崗就業。2019年新納入的貧困戶35戶75人擬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退出。
本報記者 吳文婷 特約記者 謝鑫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