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農村科技特派員活躍在田間地頭 為農業種養“把脈聽診”
三月,正值農耕時節,田間地頭染上新綠。我市農村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下鄉活動。一批批科技特派員深入到我市田間地頭開展農業種植、養殖技術指導,給我市種植戶、養殖戶及農民農業種養“把脈聽診”。

逄玉萬(右一)到田間地頭指導,給種植戶做土樣檢測。
到田間地頭“把脈聽診”
“空有一片山地,但就是不知道種什么才合適。”24日上午,在江東新區臨江鎮桂林村八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方農業)蔬菜基地,袁偉平見到我市農村科技特派員逄玉萬時,把心中的困惑說了出來。
袁偉平是八方農業負責人,雖然公司擁有水田和山地1500多畝,也嘗試小規模地種蔬菜、果樹以及經濟作物,但由于對土壤成分和結構不了解,所以一直沒敢大面積種植高效益農作物。袁偉平希望把1500多畝土地打造成農旅結合的百果園,形成一個集觀光旅游、科普、民宿為一體的農業科普基地。
給土壤“把脈聽診”,做測土分析,是逄玉萬所擅長的事。他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在田間山頭仔細走了一圈,逄玉萬用取土器取土,把土樣樣本按編號裝袋,送往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進行檢測,待檢測結果出來再判斷這片土地適合種什么。
“初步判斷,八方農業種植基地先天條件不錯,土壤無污染源。”逄玉萬告訴記者,種植什么需要根據土壤養分來決定,方向錯了,土壤受到污染,修復起來十分困難。
當天下午,在東源縣船塘鎮老圍村潤泰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尹艷也被邀請到現場給種植戶講解蔬菜育種和種植技術。
潤泰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種有鐵柱冬瓜30多畝。這種冬瓜屬于雜種一代品種,口感好、畝產高、耐儲運,被列為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
“蔬菜幼苗期不宜多雨水。”仔細觀察了鐵柱冬瓜后,尹艷發現鐵柱冬瓜苗10多天前從苗圃基地移栽到菜地,莖還不夠粗壯。另外,菜地里還有不少積水。為此,她建議農戶,要及時排水,避免雨水浸泡導致蔬菜苗腐爛,根據菜苗的長勢要及時施肥。
據了解,25日和26日,另一批農村科技特派員還前往東瑞食品、東源縣仙湖山農業等企業開展技術指導。
360名科技特派員為我市農業發展服務
在我市,像逄玉萬、尹艷這樣的農村科技特派員還有很多,他們是來自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業專家。他們現場為農戶“把脈支招”解難題,為我市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和人才保障。
作為全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的主戰場,近年來,我市為提高廣大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水平,圍繞河源市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健全科技特派員選派、培訓、考核和激利機制等。去年以來,市科技局專門發布《河源市科學技術局關于開展農村科技特派員征集備案工作的通知》,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全國范圍廣泛征集備案農村科技特派員。通過發動征集,主要來自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技術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省高校、科研院所的360名專家教授成為河源市首批市級農村科技特派員,為下一步全市農村基層技術需求和精準對接提供了技術、人才保障。
據介紹,為提高廣大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水平,我市還聯合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全市農村科技特派員進行了培訓。
本報記者 吳文婷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