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黨建“指揮棒” 我市奏響脫貧“最強音”
19日,在龍川佗城東瑤村中草藥種植基地,農戶們正在田間勞作,準備種植黃菊、藥用玫瑰、黃精等中草藥。“感謝黨的政策,今年我脫貧了。”正在基地忙碌的貧困戶王春紅這樣告訴記者。據了解,東瑤村中草藥種植基地面積近70畝,目前共有32戶貧困戶105人入股分紅。
在我市,一個又一個像王春紅這樣的貧困戶正在發生著“蛻變”,而這也是我市抓黨建促脫貧實踐成果的見證。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在黨。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將黨建與扶貧深度融合,奏響了脫貧攻堅“大合唱”中的“最強音”。
強化黨建引領,激發引擎力
我市印發了《河源市在相對貧困村中創建“抓黨建強治理促脫貧示范村”的實施方案》《河源市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18-2020年)》《河源市農村黨組織工作規程(試行)》等,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同時還指導各村黨組織落實好“三會一課”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議事協商制度,完善黨組織運行機制。以紫金縣為例,該縣深入實施“頭雁工程”、黨員先鋒工程,組織黨員亮身份作表率,還大力開展黨組織結對精準幫扶、黨組織書記與貧困戶點對點幫扶等黨建促扶貧活動,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
在此基礎上,我市落實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報告制度,村、鎮、縣逐級向上報告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做到層層傳導壓力,2019年,4個市直單位主要負責人、19個鄉鎮黨委書記被約談,3個鄉鎮黨委書記因責任落實不到位被免職。截至目前,我市提拔使用81名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其中50名提拔為處級干部。
把好“精準脈”,增強凝聚力
我市各幫扶工作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一線指揮部”作用,把黨建和精準扶貧擰成“一股繩”,使之真正成為精準扶貧的攻堅堡壘。
“三聯村養魚產業發展得好,特別感謝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平縣合水鎮三聯村黨支部書記吳金銘說,村民以每畝300元的低價(遠低市場價格),將土地租給三聯村楊梅潭種養殖合作社,發展養殖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三聯村2017年被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許多工作難以開展。但在市、縣、鎮三級黨委政府和相關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通過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加強村班子教育和管理、增強班子凝聚力,完善村委會辦公樓、黨群活動中心、文化廣場和道路硬底化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和扭轉三聯村落后面貌,全村煥發了新活力,三聯村也由“后進村”變為“后勁村”。
黨建與扶貧深度融合,凸顯戰斗力
“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村民生活變好了、村莊環境變美了,脫貧奔小康的精氣神更足了!”說到如今村里的變化,連平縣油溪鎮富樂村不少貧困戶贊不絕口。
我市黨建與扶貧深度融合,匯聚抓黨建促脫貧的強大合力,實現了脫貧與發展同促進、共提升。到2019年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568戶、107372人,全部達到省定脫貧標準(全部實現“八有”),脫貧率達到100%;其中38509戶、107206人完成退出手續,退出率99.85%。255個相對貧困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完成了退出手續;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5元,村集體收入平均達到25.79萬元。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工作順利推進,農村面貌明顯改善。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彭志通 袁定央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