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精準兜牢民生“底線” 近3萬名貧困人員實現就業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通訊員 彭志通 袁定央 前日,記者在龍川縣紫市鎮金線蓮生產基地看到,長期務工的3名貧困人員正在給大棚里的金線蓮噴水,金線蓮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如今,在龍川縣24個鎮,茶油、茶葉、金線蓮、甜葉菊、蜂蜜、火龍果、百香果、獼猴桃等農作物種植、管護、收成工作正有條不紊開展。
有事干,窮根斷。一人能就業,全家可脫貧。記者從市扶貧工作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28772人,已實現就業28730人,就業率達99.85%。
扶貧車間就在“家門口”
地處龍川赤光鎮下輋村的貴清源腐竹廠,也是一派忙碌景象,5名貧困人員忙著制作腐竹,如今每日出產腐竹達75公斤。這一個個扶貧車間動起來了,貧困戶們不僅可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獲取來年參股分紅也有了良好的開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才有更足的底氣。
我市積極引導本地企業,利用鎮、村集體閑置土地、房屋創辦就業扶貧工廠,設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就業扶貧車間,增強“造血”功能,不僅為貧困人員在家門口就業創造了條件,還為貧困人員拓展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創新手段讓貧困戶享受發展紅利
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在不斷創新中找到持續的發力點,不讓任何一戶、任何一人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為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村民,我市鎮村創新思路,設置了護林員、保安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貧困人口。截至目前,全市各地鎮村新開發公益性崗位526個,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526人。
源城區埔前鎮高埔村以村委名義,成立高埔村保潔服務中心,按每年6萬元的價格承包給高埔村保潔服務公司,承諾所產生的收益按貧困戶自身積極性分配發放給25戶貧困對象。同時,鼓勵該村貧困戶參與保潔公司經營和管理,優先吸納高埔村貧困戶家庭成員到公司就業務工,對凡是在保潔公司務工的貧困戶家庭成員,其分紅收益在原有的基礎上另加300元作為獎勵。
用好吸納就業“蓄水池”
東源縣燈塔鎮人馮秀珍原來在燈塔圩鎮上賣菜,后來外出務工,什么活都干過,一次家政專業培訓機會,她成為一名月嫂。如今,她不僅成為河源家政行業的領軍人物,使自己的家庭脫貧致富,而且還帶動其他村民從事月嫂工作。
在我市,像馮秀珍這樣通過家政專業培訓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范例不勝枚舉。“提升參訓人員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自主脫貧內生動力,是我市就業扶貧的一個重要途徑。”市扶貧工作局一工作人員如是說,推動就業培訓,讓那些想努力改變命運的貧困戶,找到脫貧路徑。為此,我市從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扶貧入手,因地制宜抓好培訓工作,促使全社會廣泛參與、相互協作,用好吸納就業的“蓄水池”。2019年全市各級各部門開展針對貧困勞動力的各類扶貧培訓1720多期(次),還開展了“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工程等專項培訓,培養有技術專長的貧困勞動力,促進轉移就業。全市有培訓意愿的貧困勞動力25179人,實際培訓25179人,培訓率達100%。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