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 河源經濟高質量發展后勁十足
一系列成績,報告著河源近年來強勁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去年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實際利用外資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速排名全省第三,多個層面工作實現提效破局。《2019年度廣東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顯示,我市在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中區域競爭力、發展后勁均排名第一。
據悉,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李希書記把河源建成全省綠色發展的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的要求,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專項規劃,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延伸和功能拓展,掀起了一波波投資熱潮。僅在我市今年春季經貿活動中,就引進98個項目、計劃投資總額491.89億元;更有17家省屬國企齊聚河源考察“掘金”,河源對市場各方的“虹吸效應”日益凸顯。
當前,河源正奮力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構筑新局,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區位優勢:
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經濟生活圈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現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和連平縣,設江東新區和高新區,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73萬。河源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第一圈層,是大灣區外圍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人文歷史悠久,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交通優勢明顯,發展后勁充足,具備良好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
振興發展,交通先行。經過連續施工大干,5月10日,施工方中鐵二十五局完成了贛深鐵路四標楓深特大橋28-37號墩支撐墊石施工,標志著該標段二項目線下主體工程全部完工,向贛深鐵路實現全線通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據了解,贛深鐵路是贛粵東北部的一條經濟大動脈,其規劃運輸能力為5000萬人次/年。2021年建成通車后,將成為江西、廣東又一條陸上出省大通道,徹底結束河源市不通高鐵的歷史。高鐵通車后,河源至深圳約38分鐘,至香港只需54分鐘。
當前,河源境內已通車高速公路8條,在建高速公路2條,特別是途經河源的贛深客專將于2021年上半年建成通車,河源將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經濟生活圈”,成為連接珠三角和大內陸的黃金通道。
機遇與挑戰:
對市場各方的“虹吸效應”日益凸顯
面對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和使命,河源正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與粵港澳大灣區同步對接發展,全力承接廣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的產業轉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的戰略“錨地”。一批央企和大型民企紛紛布局河源,各種資源要素加快向河源集聚,正日益成為投資洼地、價值高地和重量級企業戰略布局首選地。在我市今年春季經貿活動中, 98個項目實現簽約,涉及5G技術開發、醫療器械生產、銷售、電子商務服務、城市、田園綜合體打造等領域;動工投產項目124個,計劃投資總額712.42億元,涵蓋工業、民生、商業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市政、農業、農業生態旅游、能源等領域。
此外,今年17家省屬國企齊聚河源考察“掘金”,深入現場感受河源市場熱度的持續升溫和“虹吸效應”的持續增強。廣東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同造價部副部長黃禮參與活動后表示,他是第三次來河源,一直在關注河源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接下來,該企業將利用好即將開通的贛深高鐵,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河源的發展,助力河源更好全域全面“融灣”“融深”。
政府服務:
高效貼心溫暖服務
工業園區是項目落地、產業集聚的平臺和載體,更是奮力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提效破局的動力源泉。河源擁有粵東西北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7個省級產業園,規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已開發85平方公里,落戶項目1100個,“五縣三區”實現省級產業園(產業集聚區)“全覆蓋”。
在營商環境方面,近年來,河源秉承“親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堅持實行和不斷創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推行“一門式、一網式”服務,竭力讓每一位投資興業的企業家滿意,努力打造與珠三角同等水平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正是高效精準的“河源服務”造就了“河源速度”。在去年雙十一來臨之際,阿里巴巴河源云計算數據中心正式啟幕。據悉,阿里巴巴廣東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項目從接洽到簽署投資協議僅用了兩個月,從簽約到動工用時3個月,從開工到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也只用了5個月。阿里巴巴項目有關負責人坦言,“河源是我見過的最高效、最貼心、最溫暖的政府,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河源的速度、河源的熱情、河源的服務以及政府部門強大的統籌協調能力。”
未來,河源將緊密對接中央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重大戰略,搶抓“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重大機遇,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奮力推進“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構筑新局。
本報記者 劉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