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資政獻良策 助推高質量發展 政協委員大會發言情系民生
昨日,河源市政協八屆一次會議開幕后,5名政協委員上臺發言,圍繞市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傳遞群眾聲音,為河源發展凝心聚力。
王志皓:做大做強我市水產業文章
水資源優勢是河源最大的自然稟賦,是支撐我市做大做強水產業的重要戰略性資源。
市政協委員王志皓建議,抓好水源保護,筑牢水產業發展基礎。保障優質的原水供應,是做大做強水產業的基本前提條件之一,要持續加強萬綠湖水源保護,確保原水質量。抓好品牌培育,打響河源水產業品牌。加大對河源本土品牌水企業的支持培育力度,鞏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培育幾家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本土水產品企業,并落戶到水產業園區,帶領河源本土水企業做大做強,共同打響河源水產業品牌。抓好優質服務,打造水產業聚集發展高地。抓好宣傳推介,提升萬綠湖“健康水”知名度。加強萬綠湖水文化的宣傳開發,可以通過舉辦水文化節、水文化體驗等活動,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萬綠湖優質水優勢,大力宣傳萬綠湖天然“健康水”“養生水”理念,滿足人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積極發展水康養產業,做大做強水產業蛋糕。
王云全:推動農村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
飲用水水源安全是農村集中供水的關鍵。市政協委員王云全建議,要科學規劃建設農村飲用水水源地,針對農村飲用水出現的困難,著手規劃建設農村飲用水應急水源地,加強主水源地與應急水源地之間的管網互通和調試,確保主水源地供水不足時應急水源地能及時供水。啟動新一輪水源地規劃選址。摸清農村居住人口底數,設定最低水量,結合應急水源地建設,選擇水量充足、水質較好的水源加入飲用水源地。科學制定水源地管護長效機制。對水源地保護區的建設資金應納入相關設施維護、工作人員經費等費用,并明確由市、縣財政按比例、按年撥付,確保源頭管護到位。明確各級政府水源地管護主體責任,對轄區內水源地環境等定期檢查,制定水源地保護考核、問責機制。采取嚴格措施有效治理水環境。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出臺文件或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確水源地屬地管理責任,落實首問負責制。
范志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我市農作物種植以水稻為主,秸稈資源豐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是從源頭上減少大氣污染和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有助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為加快推動我市秸稈綜合利用,市政協委員范志君建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將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作為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壓實各級責任。以政府牽頭引導,鼓勵市場、社會、農戶相結合的模式,合理安排配套資金,對秸稈還田機械、新機具推廣、典型示范、宣傳培訓、貯運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形成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強大合力。精準招商,延伸產業鏈。結合蔬菜產業園、規模化樓房式生豬養殖場及產油基地等建設,通過引資引技,在市燈塔盆地農高區引進實力強、秸稈利用量大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促進秸稈利用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
熊衍可:做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保障工作
據統計,我市持證殘疾兒童近五千名,康復服務定點機構20家(其中民營14家),康復專業人員474人。隨著殘疾兒童出生率的逐年增加,我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
市政協委員熊衍可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把“讓每一個殘疾兒童享受高質量的康復服務”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民生工程,用心用情把惠民之事、暖心之舉落到實處。要加強殘疾兒童康復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殘疾預防宣傳和教育力度,努力提高殘疾兒童康復專業人才能力建設。建議推動市內高校開設教育康復、特殊教育等相關學科及專業,開展殘疾兒童康復專業人才訂單式培養,補齊殘疾兒童康復專業人才不足的短板。探索研究康復機構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標準,推動解決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的康復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認證、職稱晉升和職業成長等問題,建立健全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機制和政策保障。
何天宇:促進職業教育本土化
為促進職業教育本土化,助力產業振興,市政協委員何天宇建議,擴容、提質、強服務,辦人民滿意教育。以“擴容”為重點,優化布局,加快中職學校建設,擴建河源理工學校,遷建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遷建東源職校、東源衛校、和平職校,新建龍川職校,增加優質學位供給。以“提質”為核心,推進河源理工學校、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兩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重點培育與本土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的特色專業群,重點建設1-2個特色專業群、重點辦好1-2個特色專業。以“強服務”為目標,強化服務家鄉意識,引導更多優秀中高職畢業生留在河源,推動校企互惠共贏。政府主導協調政府、企業和學校三者之間的關系,明確企業和學校在職業教育中的“雙主體”地位,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關配套細則。政府部門梳理本土企業用工需求,動態監測,定期反饋學校,讓“學校了解企業,企業了解學校”。學校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充分發揮職教研究機構作用,追蹤市場需求與專業設置契合點。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