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子變成致富“金葉子” 龍川縣義都鎮發展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中秋漸至,行至龍川縣義都鎮桂林村,遠眺茶園流碧滴翠。高空之下的茶園綠道,是義都鎮產業致富的重要發展脈絡。近年來,這一片片茶園給當地村民和種植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這也得益于義都鎮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一鎮一園”為契機,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輻射帶動全鎮茶產業快速發展。
高山桂林茶茶園
把茶種在家門口 把收入拽進兜里
近日,記者從義都鎮的鎮中心街驅車出發,一路環著山路前往桂林村。20多分鐘后,記者終于抵達桂林村。深山環繞,是許多人對桂林村的第一印象。桂林村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當地群山中最高海拔有1174米。正是這樣的地理環境,讓當地村民世代傳承高山種茶、家門口建茶園。
談起桂林茶,桂林村委會村干部李茂青馬上打開了話匣子。他介紹,桂林茶種植歷史悠久,全村目前種植面積達6000畝,今年年產量預計12萬斤,產值4000萬元,家家戶戶幾乎都種植有茶樹。近年來,該村依靠茶葉種植提升村集體經濟,截至2021年,全村可自由支配的村集體收入10萬余元,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升。
記者查詢資料了解到,南朝宋官員沈懷遠在《南越志》記載:“龍川出皋盧,葉似茗,味苦澀,士人為飲。”龍川縣所產的皋盧茶,是客家地區最早記載的茶類,原產地就是今天義都鎮的桂林村。目前該村還保留了多棵年份無法查證的老茶樹,雖然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一些村民仍然悉心呵護這些老茶樹。
技術和政策“進駐” 拉動全鎮茶產業發展
過去,村民多是自家種植桂林茶,散戶種植模式普遍存在規模小、產量低、無品牌、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桂林茶產業的發展。
年近五十的村民鄒志堅,2013年從珠三角返鄉休假,發現這片四季怡人的山景后,第二年決定結束多年在外打拼的生涯,在桂林村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帽山種植高山茶。“家鄉這么好的山水,種植的茶葉品質好,我就想回家鄉把茶葉做出品牌,銷往外面,帶動村民致富。”經過幾年來的學習研究和技術提升,鄒志堅的茶葉品質不斷提升,并通過收購附近茶農茶葉進行加工、銷售,兌現帶領村民致富的承諾。
同是返鄉創業的青年葉偉青致力于讓優質的桂林高山綠茶走出大山,他在村里創辦的龍川南越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10年間成為龍川縣首家通過質量標準認證的茶葉企業,建設了700多畝高端龍井茶基地,新建3家大型茶葉標準化自動制作車間,組建3家茶葉專業合作社,打造了“嶅山”“嶅頂峰”“南越王”等茶葉品牌,使義都鎮桂林茶的品質得到了提升。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桂林茶通過“茶葉科普”育苗建設,良種繁育和種植技術提升,實現了全村乃至全鎮茶葉品種無差異化。除了茶葉品質有喜人變化外,2021年,在義都鎮政府的牽線、努力下,龍川農商銀行佗城支行與桂林村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對桂林村“整村授信”1500萬元,標志著龍川首個“一村一品”、“整村授信”村誕生。
茶香飄四方 吸引鄉村客
茶葉品質的提升,農業政策帶來的效應,讓義都鎮委、鎮政府看到了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子。近年來,義都鎮以“一鎮一園”為契機,以桂林村為中心,通過“茶葉科普”育苗建設,良種繁育和種植技術提升,實行無性系良種茶園發展,輻射帶動全鎮茶產業快速發展。
義都鎮委副書記臧京州介紹,目前義都鎮全鎮茶葉種植面積約8000畝,茶樹品種以傳統種類為主,同時因地制宜引進龍井43號、臺灣金萱、烏牛早等優質品種,力爭4年內將種植規模擴至4萬畝。
同時,該鎮目前正在謀劃打造一條旅游產業大道,從義都鎮高速出入口直達桂林村,途經中心村、紅旗村、新嶺村,全長約12公里,該道路建成后將該鎮多個村莊串聯,帶動全鎮經濟發展,并借助道路的建設,吸引和培育更多龍頭企業,將茶產業和旅游產業相結合做大做強。
本報記者吳奕鎮特約記者曾祥太通訊員謝少佳鄭淞元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