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發布會召開 “農”字號加速融灣融深綠美河源提檔升級助崛起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12月8日下午,我市召開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發布會,介紹了我市高質量推動農業農村工作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及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等有關情況。記者了解到,我市糧油生產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全市1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導產業集中度、精深度和聚集度得到明顯提升,園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當地農民15%以上。我市還精心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13個,示范點內完成林分優化12822.49畝,森林撫育23228畝,建設森林步道18.19公里。
“農”字號穩中向好加速融灣融深
今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緊盯“三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力落實高質量發展舉措,農業農村各項重點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全市糧油生產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可順利完成省下達我市糧油生產任務。重要農產品供應穩定,生態畜禽、優質蔬果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穩定,“菜籃子”保供工作成效明顯,我市全年供港生豬占全省四成以上,是內地供港生豬最多的地級市。
我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高質量推進。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推動產業園建設。抓好1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支持主導產業提檔升級,多形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產業園產業集聚和聯農帶農作用。目前,我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數量排名全省第四,產業園主導產業集中度、精深度和聚集度得到明顯提升,園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當地農民15%以上。同時抓好重點產業發展。重點發展絲苗米、畜牧、水產、種業、油茶、茶葉、預制菜等特色產業,深入開展農業企業暖企行動,建立農業農村部門聯系服務企業發展機制,落實服務保障要素,積極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推動重點產業穩步發展。全市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03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80家)、獲批中央農業產業強鎮項目4個。
凝聚各方力量助力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市鄉村振興局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底線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統籌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各項工作,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實現綠色崛起的基礎和優勢更加扎實、更加凸顯。我市脫貧成果有效鞏固,對325戶1372名重點監測對象因人因戶落實幫扶政策,切實做到及時幫扶。據統計,2023年1至10月,全市有勞動能力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310.18元、同比增長9.07%,堅決守住了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
據了解,市鄉村振興局著眼引導社會力量,聚焦“百千萬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內容,各地區深入開展“黨員干部實施返鄉辦實事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組織開展2023年“6·30”助力鄉村振興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系列活動,向社會各界募集善款2.93億元(含認捐),助力實施鄉村振興事業和綠美河源生態建設。深入開展“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動員各類企業通過村(鎮)企共建、結對幫扶、項目認捐、投資參股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共有175家企業與182個村形成結對幫扶。
綠美河源提檔升級助推綠色崛起
我市圍繞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總體目標,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大力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為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注入動力。截至目前,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年度任務已全面完成。
為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市林業局積極壓實工作責任,協調相關部門合力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相關部門積極主動統籌各方資源助推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將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及林長制考核納入市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重要內容,定期通報各縣(區)進展情況。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方面,我市精心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13個,示范點內完成林分優化12822.49畝,森林撫育23228畝,建設森林步道18.19公里。
如何深入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市林業局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做好謀劃部署。提前預下達省2024年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任務,指導各縣(區)做好項目入庫、建設地塊落實、作業設計編制、項目招投標等工作。圍繞增強綠美廣東生態效益,以“兩江兩庫一區一帶”范圍內的高速公路、鐵路、國省道兩旁為重點,營建森林景觀綠化帶和高質量水源林。同時進一步發揮機制作用,激活造林獎補機制,按照《廣東省先造林后補助管理辦法》,落實先造后補、以獎代補等政策;推進《深入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十六條政策措施》落實落地,通過相關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另外還將進一步強化部門協作,共同推進以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城鄉一體綠化、縣鎮村綠化為主體的綠美河源生態建設深入開展。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