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級人民法院探索山區人民法庭改革新路徑 以法治力量護航高質量發展
改革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近年來,河源市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探索人民法庭“一庭一品”創建,通過動態優化人民法庭布局、創新多元解紛模式、創新調解工作方法,形成了黨建引領型、基層創新型、調解優先型等人民法庭建設“河源樣本”。2021年至2023年底,全市14個人民法庭審結案件9622件,其中調解、撤訴案件3860件,調撤率40.1%。2023年,全市民事糾紛萬人成訟率同比2022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
巧用方法解糾紛 夯實調解優先之基
“我們不會辜負吳女士對村里的支持和幫助。”“我也會遵循母親生前‘救急難’的意愿,只要回本金。”今年年初,兩名當事人在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古榕樹下達成和解,握手言和。
原來,黃先生整理母親吳女士遺物時,發現了一張1999年借給“忠信鎮司前村管理區”的借條。但因借條年限已久,黃先生與司前村委會多次協商無果,遂打算向忠信法庭提起訴訟。連平縣人民法院忠信法庭法官了解情況后,組織雙方當事人到司前村進行調解,將“吳氏家訓”中“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理念及宗親情結融入調解工作,運用“和”文化解開當事人心結,及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化解矛盾糾紛是破解社會治理困境的關鍵。市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探索社會治理的新路子,動態優化人民法庭布局,結合實際設立“庭、站、點”便民網,以中心人民法庭為第一梯隊,深入開展“楓橋式人民法庭”建設,積極參與推進“無訟村(社區)”創建,提升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和多元化解能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以法官聯絡點、巡回審判點為第二梯隊,78個法官聯絡點、7個巡回審判點作為第二梯隊“主力軍”,結合當地山區、河區、礦區、園區、景區特點,積極探索設立涵蓋環資、旅游、“三農”等專項領域糾紛化解的特色法庭,助力當地特色及主導產業健康發展。以網上巡回法庭為第三梯隊,依托“一線一屏一終端”,打造群眾便捷訴訟“服務站”、基層干群法治素養提升“云課堂”和基層社會治理“橋頭堡”,回應多樣化差異化訴求,著力提升人民法庭司法能力和服務效能。
打造協同治理模式 提升社會治理司法之能
改革創新,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歷史的必然。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改革逐步破解社會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指導各人民法庭強化與各基層治理單位、調解組織的聯動和資源共享,打造具有轄區特色的協同治理模式,形成涉訴糾紛“綜治-維穩-化解”一體化閉環處理,繪制平安河源、法治河源新畫卷。
紫金縣是中國禪茶之鄉,小小的茶葉是許多村民致富的“金葉子”。近日,茶農老李一早便急匆匆趕來龍窩鎮綜治中心尋求幫助,原來客戶張某通過微信與他訂購了一批蟬茶,貨發過去后,錢卻遲遲沒有打過來。因涉及茶農利益,綜治中心調解員作為龍窩法庭“蟬茶解紛隊”隊員,當即聯系龍窩法庭鄧建興法官。接到案件后,鄧建興第一時間電話聯系張某,確認茶葉交易事實,勸說其換位思考,盡快還款。張某向鄧建興訴說自己目前資金短缺的難處,希望可以分期償還欠款。最終,在鄧建興多番釋法說理下,張某當即付了一半茶葉欠款,剩余款項承諾一個月內給付完畢。
這是市中級人民法院創建“庭所共建”協同治理模式的生動實踐。我市14個人民法庭與32個司法所、52個村委會簽訂聯動聯調共建協議,實行“庭所共建”“法官+綜治干部”相結合的糾紛聯動處置機制,結合“千警進萬家”活動入戶走訪677場次,成功化解涉“三農”糾紛136件,妥善處理涉及村小組經濟合作社類案件102件,盤活土地、魚塘、林地220余畝,為142名農民工追回勞動報酬250余萬元,678起相鄰關系、婚姻家庭等糾紛圓滿化解在訴前。
專業事交給專業人干,以針對性措施破解發展難題。面對多樣化的發展問題,市中級人民法院解鎖“法院+行業”協作共治模式,形成特色糾紛“能動調”。其中,連平縣隆街人民法庭依托法官聯絡點,開展鷹嘴蜜桃特色產業糾紛巡回審判,推動組建特色產業調解隊伍,深入挖掘涉鷹嘴蜜桃產業及種業保護案例資源,提供“菜單式”庭審直播和點播清單,保障“鷹嘴蜜桃”品牌培育開發;九連山環境資源巡回法庭依托“森林法官”工作室,與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法院+林長”專項司法靠前服務機制,健全技術輔助制度,借助林業部門具有專業知識人員專業特長,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訴前磋商、司法確認等工作,深化環境法律與政策良性互動。
民生為大,民聲為鏡。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構建“禾坪說事+駐鎮法官+駐村法律顧問”模式,形成情理結合“緩沖調”,切實化糾紛,解民憂。其中,紫金縣藍塘人民法庭成立駐鎮法官聯絡點,入戶“禾坪”,推行“百姓說事、顧問說理、法官說法”,聯合開展“禾坪說事”等訴前聯調工作258場/次,現場解決問題48個,化解10年以上矛盾糾紛9件。
本報記者 謝夢君 通訊員 陳碧霞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