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發道歉聲明竟“動手腳” 法院精準執行,案件順利執結
本報訊 記者 謝夢君 通訊員 徐曉曦 近日,東源縣人民法院執行了一起商業詆毀糾紛案件,被執行人陳某因在網上惡意詆毀競爭對手,不僅要賠償對方3萬元損失,還要在朋友圈發布賠禮道歉聲明,但在執行過程中,陳某卻在朋友圈“動了手腳”。
原來,陳某經營一家電子商務公司,2022年l0月至2023年3月期間,其在多個微信群及朋友圈發布與其同業競爭者某信息公司相關的信息,稱該公司為“騙子公司”,并在該公司舉辦的某活動頁面詳情中覆蓋“假”的大字標識,暗指其通過活動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等。
該案經法院審理,認為陳某發表的內容主觀上是為了毀損競爭者形象從而提升自身競爭優勢,具有不正當競爭的意圖,造成某信息公司商譽受損。判決陳某經營的電子商務公司向某信息公司賠償3萬元;陳某及其公司立即停止商業詆毀行為,刪除發布的涉案內容,并在其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出具致歉聲明,聲明保留時間不少于7天,朋友圈信息需對所有人公開。
判決生效后,陳某未履行義務。2024年5月,某信息公司向東源縣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在執行過程中,東源縣人民法院依法凍結陳某及其公司的銀行、微信、支付寶賬戶,并要求陳某及其公司履行判決義務,否則將采取進一步強制措施。
陳某向執行法官承諾愿意賠償并賠禮道歉,并很快在微信朋友圈發表了道歉聲明。但某信息公司隨即向東源縣人民法院反映陳某的多個微信好友無法查看道歉聲明,并提供了相應截圖。執行人員進行詳細了解后,發現陳某在發朋友圈時“動了手腳”,雖然選擇了“公開”狀態,卻將大部分微信好友的權限設置成“僅聊天”,使其大部分微信好友無法查看其朋友圈的內容。
“履行判決內容是很嚴肅的事,不是兒戲。你的行為名為公開實則變相屏蔽,如果你不按生效法律文書履行義務,法院將會把你納入失信人名單,進行信用懲戒。”執行人員找到陳某,再次對其釋法說理。在執行人員勸誡教育和法律威懾下,陳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按要求將其微信好友的聊天權限全部取消限制,并履行支付3萬元賠償款義務。
在執行人員的監督下,7天后,陳某在朋友圈發布道歉聲明期滿,該案順利執結。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