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新型工業化持續走深走實
“十四五”以來,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大國重器頂天立地,創新動能更加澎湃;先進制造加速壯大,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實數融合擴圍增效,數智化應用更加普及;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產業基礎更加牢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專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閃亮。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以來,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與各地區、各部門一道,勠力同心、眾志成城,頂住外部壓力、經受風雨洗禮,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走深走實,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成效明顯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2020至2024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33.6萬億元,整個‘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達8萬億元,對全球制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李樂成說,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門類體系完整優勢更加明顯,在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大多數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李樂成表示,“十四五”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強政策引導和要素保障,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取得了明顯成效。
傳統產業加快“煥新”。“十四五”以來,我國累計建成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占全球的比重超過50%;鋼鐵、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的綜合能耗總體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新興產業加速“領跑”。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涌現。
未來產業加力“生根”。超導量子計算機、光量子計算機實現量子優越性驗證,激光制造技術整體水平進入國際第一梯隊,人形機器人具備從關鍵芯片、部組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制造能力,腦機接口應用從醫療領域向教育、工業等領域拓展,生物制造技術在醫藥健康、綠色能源等行業廣泛應用。
“我們將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工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堅持高水平開放,推動產業升級向‘新’布局、穩健發展。”李樂成說。
大國重器多空間維度實現突破
重大技術裝備被譽為國之重器,是科技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
“十四五”期間,我國堅持自主創新、融合發展,實現一批標志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帶動關鍵配套企業迅速成長,裝備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不斷優化,基礎創新和先進制造能力持續增強。
“上天入地、鉆山探海,大國重器多空間維度實現了突破。”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C919大飛機翱翔藍天,累計交付22架;大型水陸兩棲滅火飛機AG600已取得中國民航局的型號合格證和生產許可證,預計今年年底前將有3架飛機交付使用;“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的深度完成鉆探,“滄淵號”超大直徑盾構機在各重大建設工程中不斷刷新工程掘進紀錄;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自商業首航至今已運營140余個航次,接待中外旅客超過53萬人次;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已正式入列,最大鉆探深度達1.1萬米。
辛國斌表示,從人間煙火到生命守護,大國重器穩穩支撐美好生活。新型農機裝備筑牢當代糧食安全屏障;電力裝備充分保障能源的安全供應,“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核電機組單臺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度;復興號CR450動車投入使用以后,運營時速可達400公里;高端醫療裝備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腔鏡手術機器人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術精準度。
“‘十五五’期間,我們將繼續統籌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持續性、系統性地布局攻關任務,加快建設供需適配、優質高效的重大技術裝備體系,推動重大技術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辛國斌說。
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
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色。
“十四五”以來,我國建成全球最大、覆蓋最廣的網絡基礎設施,5G基站達459.8萬個,5G應用在礦山、港口、工廠等遍地開花,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連接數超過1億臺(套);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人形機器人從“舞臺上動起來”“賽場上跑起來”向“家庭里用起來”“工廠里干起來”進化。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介紹,“十四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編制印發12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建設14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加快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數字技術廣泛滲透制造業全流程,數據產品和服務加速涌現。
“我們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培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340家,重點平臺連接設備超過1億臺(套),服務企業近400萬家次。”張云明說,工業互聯網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打通了工業生產的信息大動脈,筑牢了制造業高效運行的數字底座。同時,扎實推進智能制造工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470臺/萬人,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張云明表示,今后將接續制定兩化融合“十五五”發展規劃,創新兩化融合方法機制,夯實軟硬件供給基礎,強化工業互聯網支撐底座,完善標準和服務體系,推動融合向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邁進,實現從“物理疊加”到“化學反應”的躍升,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據光明日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