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到2025年計劃完成至少100個“無廢細胞”建設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推進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2025年,我市將持續縱深發力,通過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不斷提高河源工業、生活、農業、建筑、危廢五大領域固體廢物治理水平,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落地。市生態環境局提出,我市持續開展“無廢細胞”多元建設,到2025年計劃完成至少100個“無廢細胞”建設,促進工業企業形成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引導公眾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步營造“無廢城市”文化氛圍。
“無廢城市”從城市層面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固體廢物,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推動經濟社會高端化、綠色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在廣東省,自2019年深圳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無廢城市”試點后,全省持續縱深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2023年7月,廣東省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2024年2月,我市印發實施《河源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計劃到2025年底,“無廢城市”建設制度和監管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市場體系和技術體系建設初顯成效,階段性指標全面達成。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工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率大于60%,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工作進一步強化;城市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9%,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大于65%;秸稈綜合利用率大于86%,農膜回收率大于85%;綠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80%。
為實現建設目標,結合河源實際,《工作方案》圍繞“一般工業固廢、危險廢物、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五大領域,提出25項工作任務。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原則,立足河源市發展定位,產業結構特點、經濟技術基礎等,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固體廢物最終處置、保障能力、群眾獲得感5個方面設置了43項指標和18個“無廢城市”工程建設項目。
2025年,我市將加快完成連平縣“無廢縣鎮村”一體化建設,投入使用醫療廢物智能收集箱、智能交互秤等設備,強化醫療廢物管理,打造醫療廢物智能收集示范。還將推進連平上坪“無廢鎮”建設,通過有償回收、增設回收箱等方式有效回收利用廢桃枝、農藥廢棄物等農業廢棄物。今年,我市還將推動龍川縣工業型特色“無廢縣”創建,打造固體廢物全過程信息化追溯為試點,推動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安裝物聯網設備和監控,組織開展申報數據、運輸軌跡數據比對工作,推動企業使用物聯網設備,總結形成經驗模式。另外,我市還將加強“無廢城市”建設宣傳和培訓,提高公眾和企業對“無廢城市”建設的認識和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的良好氛圍。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河源市暴雨災害預警與響應條例》被省人大作為全省高質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點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職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議點燃一片人間煙火氣》獲評省人大常委會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